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84-黄帝内经太素-第166页

(足 太阳,水也。足厥阴,木也。水以生木,木盛水衰,故太阳水色见时,有木争见者,水 死。以其热病内连于肾,肾为热伤,其数至三日故死也。平按∶《素问》、《甲乙》病 下无气字,肾下有少阳之脉色也六字。《素问》王注云∶“病或为气,恐字误也。若赤 色气内连鼻两旁者,是少阳之脉色,非厥阴色。何者?肾部近于鼻也。”新校正云∶ “详或者欲改肾作鼻,按《甲乙》、《太素》并作肾,杨上善云∶太阳,水也。厥阴,
木也。水以生木,木盛水衰,故太阳水色见时,有木争见者,水死。以其热病内连于 肾,肾为热伤,故死。本旧无少阳之脉色也六字,乃王氏所添,王注非,当从上善之义。”
据此则本书足证《素问》王注之失。)少阳之脉,色荣颊,筋热病也,荣未夭日,令 且得汗,待时自已,与少阴脉争见者死。(足少阳,胆脉也。足少阳部在颊,赤色荣 之,即知筋热病也。当荣时且得汗者,至其木时病自已也。少阳为木,少阴为水,少阳 脉见之时,少阴争见者,是母胜子,故肝木死也。平按∶筋《素问》作前,王注云∶ “颊前,即颧骨下近鼻两旁也。”新校正云∶“《太素》、《甲乙》前字作筋,杨上善 云∶足少阳部在颊,赤色荣之,即知筋热病也。”死字下《素问》有“期不过三日”五 字,王注云∶“少阴脉来见,亦土败而木贼之。”新校正云∶“详或者欲改少阴作厥 阴,按《甲乙》、《太素》作少阴,杨上善云∶少阳为木,少阴为水,少阳色见之时,
少阴争见者,是母胜子,故木死。王作此注亦非。旧本及《甲乙》、《太素》并无期 不过三日五字,此是王氏成足此文。”据此则本书之存,足纠正《素问》王注不少也。)
三椎下间主胸中热,(《明堂》及 《九卷》背五脏俞,并以第三椎为肺俞,第五椎为心俞,第七椎为膈俞,第九椎为肝俞,
第十一椎为脾俞,第十四椎为肾俞,皆两箱取之,当中第三椎以上无疗脏热,故五脏 俞及候五脏热,并第三椎以下数之。第三椎以上与颊车相当,候色。第三椎下间肺俞中 间,可以泻热也。平按∶《素问》、《甲乙》三椎上有“热病气穴”四字。)四椎下 间主膈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四椎下间,计次 当心,心不受邪,故乘言膈也。次第推之,下间各主一脏之热,不同《明堂》通取五脏 之输者也。平按∶膈《素问》作膈中,《甲乙》作胃中。肾热下《素问》、《甲乙》
并有“荣在 也”四字。)荣在项上三椎陷者中,颊下逆椎为大瘦,(从肺输以上,三 椎在项,故曰项上三椎,即大椎上陷者中也。当颊下迎椎,故曰逆椎。逆,迎也。是为 颊下。当椎前有色见者,腹有大瘦病者也。平按∶《素问》、《甲乙》无荣在二字。
《甲乙》陷上有骨字。《素问》、《甲乙》逆椎作逆颧,大瘦作大瘕。)下牙车为腹 满,(下牙车色见者,腹满病也。)椎后为胁痛,(大椎左右箱为椎后,有色见者,胁 痛也。平按∶椎后《素问》、《甲乙》作颧后。)颊上者膈上者也。(颊以上无椎可准,
故颊以上有色者,主膈上也。)
<目录>卷第二十五·伤寒<篇名>五脏痿属性: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十二第四十四《痿论》篇,又见《甲乙经》
卷十第四。又自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至足痿不用,见本书卷十第二《带脉》篇。
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痿者,屈弱也。以五脏热,遂使皮肤、脉、筋、肉、骨,
缓痿屈弱不用,故名为痿。然五脏之热,使人有痿何如也。)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 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脂肉,肾主身之骨髓。(欲明五脏之痿,先言五脏 所主也。膜者,人之皮下肉上膜,肉之筋也。平按∶《素问》、《甲乙》脂肉作肌肉。
注欲明袁刻作欲知。)故肺气热叶焦,则皮毛肤弱急薄着,则生痿辟。(肺热即令肺叶 焦干,外令皮毛及肤弱急相着,生于手足痿辟不用也。平按∶《素问》肺下无气字。肤 《素问》、《甲乙》作虚。《甲乙》焦下复有焦字,着下复有着字,辟作 ,下同。)
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 而不任地。(心主血脉,
心藏气热,令下血脉厥逆而上。下脉血气上行则下脉虚,故生脉痿,枢折脚胫 缓不能 履地。平按∶《素问》 作纵。《甲乙》挈作 , 作肿。)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 干,膜干则急而挛,发为筋痿。(挛者筋寒急。有热膜筋干为挛,如筋得火,卷缩为挛,
伸为 ,故为筋痿也。平按∶《甲乙》胆下有热字,《素问》、《甲乙》筋膜干三字重,
急上有筋字。)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脾胃相根据,故脾热则胃 干燥,故肉不仁,发为肉痿也。)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肾 在腰中,所以肾气热,腰脊不举,骨干,热煎髓减,故发为骨痿也。)问曰∶何以得之?
曰∶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发则肺喝,喝则肺热叶焦,故 五脏因肺热叶焦,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