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嗌燥。饮下《甲乙》无不让美
恶也五字。)黄帝曰∶善。取之奈何?岐伯曰∶取之其府大杼三 ,有刺中膂以去其热,(大杼、
内输,皆是足太阳脉气所发,泻阳气之要穴也。平按∶其府《灵枢》、《甲乙》作天府。有刺《灵
枢》作又刺。)补手足太阴以出其汗,热去汗希,疾于彻衣。黄帝曰∶善。(手太阴主气,足太阴
主谷气。此二阴气不足,为阳所乘,阴气不泄以为热病,故泻盛阳,补此二阴,阳去二阴得实,阴
气得通流液,故汗出热去得愈,疾于彻衣,故曰彻衣也。平按∶以出其汗《灵枢》、《甲乙》作
以去其汗。希《灵枢》作稀,《甲乙》作 。)
黄帝曰∶刺节言解惑,夫子乃言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惑何以解之?岐伯
曰∶大风在身,血脉偏虚,虚者不足,实者有余,大风,(谓是痱风等病也。)轻重不得,倾侧
宛伏,(手足及身不能倾侧也。宛,谓宛转也。)不知东西,又不知南北,(心无知也。平按∶
《甲乙》作不知东西南北。)乍上乍下,乍反复,颠倒无常,甚于迷惑。(志昏性失也。平按∶乍
反复《灵枢》作乍反乍复,《甲乙》无乍字。)黄帝曰∶善。取之奈何?岐伯曰∶泻其有余,补
其不足,阴阳平复,用针若此,疾如解惑。(尽知阴阳虚实,行于补泻使和也。)黄帝曰∶善。
请藏之灵兰之室,不敢妄出也。(灵兰之室,黄帝藏书之府,今之兰台故□者也。)



<目录>卷第二十二・九针之二

<篇名>五邪刺

属性: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十一第七十五《刺节真邪》篇。又自黄帝曰余闻刺有五
邪至真气
存,见《甲乙经》卷五第二。自请言解论至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见《甲乙经》卷七第三。自大
热偏身至所谓推而散之者也,见《甲乙经》卷七第二。自黄帝曰有一脉生数十病者至末,见《甲
乙经》卷十第一下编。惟自当是之时善行水者以下至末,袁刻及别抄本均缺,平从日本仁和寺宫
御所藏残卷十三纸中检出补入,经文杨注缺而复完,洵堪宝贵也。
黄帝曰∶余闻刺有五邪,何谓五邪?岐伯曰∶疾有时痈者,有容大者,有狭小者,有热者,
有寒者,是谓五邪。黄帝曰∶刺五邪奈何?岐伯曰∶凡刺五邪之方,不过五章,瘅热消灭,肿聚
散亡,寒痹益温,小者益阳,大者必去,请道其方。(五法须别为章也。瘅,热病也,音丹。平
按∶时痈《灵枢》、《甲乙》作持痈。有容大者,有狭小者,《甲乙》无容、狭二字。)凡刺痈
邪无迎陇,(陇,大盛也。痈之大盛将有脓,不可迎而泻之也。平按∶无迎陇上《甲乙》有用铍
针三字。)易俗移性不得脓,诡道更行,行去其乡,不安其处所乃散亡。(易其常行法度之俗,
移其先有寒温之性,更量脓之所在,上下正旁,以得为限,故曰去其乡,不安于处一,病乃散亡
也。平按∶诡《灵枢》作脆,《甲乙》作越。行字《灵枢》、《甲乙》不重。处所,处字袁刻脱。
注处一恐是一处传写之误。)诸阴阳过痈所者,取之其输泻之。(诸阴阳之脉过痈所者,可取痈
之所由之输泻之也。平按∶过《甲乙》作遇,《灵枢》痈下无所字。)凡刺大邪,曰以小泄,夺
有余,乃益虚, 其道,针干其邪肌肉亲,(大邪者,实邪也,行泻为易,故小泄之,益虚取和
也。于针之道,
战谨肃,以针干邪,使邪气得去。肌肉相附也。亲,附也。平按∶大邪下《甲乙》有用锋针三
字。《灵枢》 其道作剽其通。《甲乙》 作标。《灵枢》、《甲乙》无干字,袁刻干作于,注同。)
视之无有反其真。(视邪气无有,反其真气乃止也。平按∶反其真《甲乙》作乃自真道四字。)
刺诸阳分肉间。(刺大邪所在也。)凡刺小邪曰以大,补其不足乃无害,(小邪,虚邪也,行补
为难也,故曰大补,使其实也。平按∶小邪下《甲乙》有用员针三字,补下有益字。)视其所在
迎之界,远近尽至不得外,(界,畔际也。视虚实畔界,量真气远近,须引至虚中令实,不得外
而不至也。平按∶注须下原不缺,袁刻误空四格。)侵而行之乃自费。(侵,过也。补须实,知
即止,补过即损正气。费,损也。平按∶费《甲乙》作贵,注云∶一作费。)刺分肉之间也。(刺
小邪所在也。)凡刺热邪越而沧,出游不归乃无病,为开道乎,(刺热之道,泻越走气,□觉沧
然,热气不归,病则愈也。平按∶热邪下《甲乙》有用 针三字。沧《灵枢》作苍,开道作开通。
注走气,袁刻缺走字。觉上原缺一字,谨拟作便。)辟门户,使邪得出疾乃已。(辟,开也。平
按∶辟《甲乙》作 。)凡刺寒邪日以温,徐往疾去致其神,门户已闭气不分,虚实得调真气存。
(刺寒之道,日日使温,徐往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