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55-金匮要略浅注-第43页

通。故曰难治。水病浅而易行。故曰易治。
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医者)脉之(病患竟)不言(
苦)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师曰。
(水气中原不得有此证。其先)寸口脉沉而紧。沉为(微)水。紧为(积)寒。沉紧相 搏。(则微水积寒。)结在关元。始时(水与寒)尚微。年盛(邪不胜正而)不觉。(迨 至)阳衰之后。(前此所结之邪。觉)营卫(中稍稍)相干。阳(日就)损阴(日加)
盛。(而所)结(之)寒微动。(遂挟)肾气上冲。咽喉塞噎。胁下急痛。(此时若以 温肾祛寒之药治之。法当渐愈。乃)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未得病源。病)气(维)
系(而)不去。其病(根)不除。复重吐之。(诛伐无过。 一则大下以伤其胃。 一则 吐伤上焦之阳。而下焦之阴火乘之。以致)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火乘于上。阳虚 于下。以致决渎失职。)小便不利。(釜底乏薪。)水谷不化。(水气日盛。而)面目手 足(皆见)浮肿。又与葶苈丸下(其)水。(虽非治其病根。而肿势证既盛。)当时如 小瘥。(此后或因)食欲过度。肿复如前。(又加)胸胁苦痛。象若奔豚。(且)其水 (气)扬溢。(时)则咳(而)喘逆。(治者)当先攻击。(与桂苓五味甘草汤类。)
冲气令(其即低而)止。(止后方)乃治(其)咳。(用苓甘五味姜辛汤等。令其咳止。
)咳止。其喘(不治而)自瘥。(所以然者。病根深固。不能骤除。当)先治(冲气咳 喘之)新病。(而水气之)病当在(所)后。(虽然。治病必溯其所由来。关元结寒。
水病之所由来也。)
徐忠可云、此言正水之成。有真元太虚。因误治成水。又误治而变生新病。当以治 新病为急。按第十二章。痰饮咳喘病。有小青龙汤加减五方之法。一字一珠。宜参看。
(兹试为各证补言其未及。而并出其方。)风水。(其)脉(必)浮(而其为本证之 确据者。则在)身重。(又合之)汗出恶风(及前后论列诸证。或兼或不兼)者。(一 见身重脉浮。汗出恶风。其为风水内挟湿气无疑矣。以)防己黄 汤主之。(若胃中不 和。兼见)腹痛者加芍药。(以泄之。)
按此节即太阳病。脉浮汗出恶风者。中风症也。盖以太阳为寒水之经。病则水不行。
水不行。则必化湿。而生胀满矣。故名曰风水。其证身重脉浮者。内挟湿气无疑矣。
故以防己黄 汤治之。张隐 云、防己生汉中。纹如车辐。主通气行水。 术解肌散湿。
助决渎之用。姜枣草和营卫补中央。交通上下之气。使气行而水亦行矣。腹痛者。胃 不和也。加芍药以泄之。湿气篇云、胃不和者。加芍药三分。可知耳。徐注谓为补脾之 虚。误矣。
\x防己黄 汤\x (见湿病 尤云。水与湿。非二也。)
风水(证。身重则为湿多。而此则)恶风。一身悉肿。(则为风多。)脉浮不渴。
(病在表而不在里也。身原无汗。而)续(偶见其)自汗出。(身)无大热。(其微热不去。
为表实也。以)越婢汤主之。
徐忠可云、上节身重则湿多。此节一身悉肿则风多。风多气多热亦多。且属急风。
故欲以猛剂铲之。恶寒为卫虚。加附子。古今录验加术。并驱湿矣。
\x越婢汤方\x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加附 子一枚。风水加术四两。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前论已详。不必再赘。
惟)四肢聂聂动者。(更为皮水之的证。以)防己茯苓汤主之。
此为皮水证出其方治也。
\x防己茯苓汤方\x 防己 黄 桂枝(各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一身面目黄肿。谓之)里水。(乃风水深入肌肉。非脏腑之表里也。腠实无汗。胃 热内向。欲迅除其热。)越婢加术汤主之。(欲迅发其汗。)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此为里水证出其方治也。
\x越婢加术汤方\x(见上)
\x甘草麻黄汤方\x 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
不汗再服。慎风寒。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即为石水。彼夫)浮者为风。
(即是风水其内)无水。(而为)虚胀者(其病不为水。而)为气(气病不可发汗。)
水。(病)发其汗即已。(然而发汗之法。各所不同。若)脉沉者。(水在少阴。当温 其经。)宜麻黄附子汤。(脉)浮者。(水在皮毛。当通其肺。)宜杏子汤。
此为石水证出其方也。而并言及风水与气肿。从反面掉出正旨。时文有借宾定主之 法。汉文已开之。
\x麻黄附子汤方\x 麻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