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非气壅在阳也。此)为有瘀血。
病者如有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既现如此之热状。应见数大之热脉。乃)其脉反无
热。此(非阳之外扰。)为阴(之内)伏。(阴者何。)是(即)瘀血也。(瘀属有形。)当下
之。
此二节。辨瘀血之见证也。
徐忠可云、仲景论妇人有瘀血。以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则此所谓唇痿口燥。
即口干燥。足证瘀血无疑矣。然前一证言漱水不欲咽。后一证又言渴。可知瘀血证。不
甚。则但漱水。甚则亦有渴者。盖痰久而热郁也。
(试为惊者出其方。)火邪者。(所包者广。不止以火逼劫亡阳惊狂一证。然举其
方治。可以启其悟机。但认得火邪为主。即以)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此为惊证出其方也。以火邪二字为主。而其方不过举以示其概也。
徐忠可云、惊悸似属神明边病。然仲景以此冠于吐衄下血及瘀血之上。可知此方重
在治其瘀结。以复其阳。而无取乎镇坠。故治惊全以宣阳散结宁心去逆为主。至于悸。
则又专责之痰。而以半夏麻黄发其阳。化其痰为主。谓结邪不去。则惊无由安。而正阳
不发。则悸邪不去也。
\x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x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龙骨(四两) 牡蛎(五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蜀漆(三两洗去腥)
上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为悸者出其方。)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此为悸证出其方也。但悸病有心包血虚火旺者。有肾水虚而不交于心者。有肾邪凌
心者。有心脏自虚者。有痰饮所致者。此则别无虚证。惟饮气之为病欤。
\x半夏麻黄丸方\x
半夏 麻黄(各等分)
上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为吐血不止者出其方。凡吐血者。热伤阳络。当清其热。劳伤阳络。当理其损。
今)吐血(服诸寒凉止血之药而)不止者。(是热伏阴分。必用温散之品。宣发其热。
则阴分之血。不为热所逼而自止。以)柏叶汤主之。
此为吐血不止者出其方也。吐血无止法。强止之。则停瘀而变证百出。惟导其归经。
是第一法。详于时方妙用三字经实在易三书。不赘。又徐氏谓此方有用柏叶一把。干
姜三片。阿胶一挺合煮。入马通汁一升服。无马通以童便代之。存参。
\x柏叶汤方\x
柏叶 干姜(各三两) 艾(三把)
上三味。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千金加阿胶三两亦佳。
(为先便后血者出其方。凡)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以)黄土汤主之。
尤在泾云、下血先便后血者。以脾虚气寒。失其统御之权。以致胞中血海之血。不
从冲脉而上行。外达
渗漏于下而失守也。脾去肛门远。故曰远血。
高士宗云、大便下血。或在粪前。或在粪后。但粪从肠内出。血从肠外出。肠外出
者。从肛门之宗眼出也。此胞中血海之血。不从冲脉而上行外达。反渗漏于下。用力大
便。血随便出矣。
徐忠可云、下血较吐血。势顺而不逆。此病不在气也。当从腹中求责。故以先便后
血。知未便时气分不动。直至便后努责。然后下血。是内寒不能温脾。脾元不足。不能
统血。脾居中土。自下焦而言之。则为远矣。故以附子温肾之阳。又恐过燥。阿胶地黄
壮阴为佐。白术健脾土之气。土得水气则生物。故以黄芩甘草清热。而以经火之黄土与
脾为类者。引之入脾。使脾得暖气。如冬时地中之阳气。而为发生之本。真神方也。脾
肾为先后天之本。调则营卫相得。血无妄出。故又主吐衄。愚谓吐血自利者尤宜之。(
愚每用此方。以赤石脂一斤。代黄土如神。或以干姜代附子。或加鲜竹茹侧柏叶各四两。

\x黄土汤方\x(亦主吐衄)
甘草 干地黄 白术 附子(各三两炮) 阿胶(三两) 黄芩(三两) 灶中黄
土(半斤)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为先血后便者出其方。凡)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以)赤豆当归散主之。
(方见狐惑中)
尤在泾云、下血先血后便者。由大肠伤于湿热。热气太盛。以致胞中血海之血。不
能从冲脉而上行。渗
漏于下而奔注也。大肠与肛门近。故曰近血。
(为吐血衄血妄行不止者出其方。病患)心(中之阴)气不足。(则阳独盛。逼其
胞中血海之血。出于浊道。则为)吐血(逼其胞中血海之血。出于清道。则为)衄血。
(须以苦寒下瘀之药降其火。火降则血无沸腾之患矣。宜)泻心汤主之。
此为吐衄之神方也。妙在以连芩之苦寒。泄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