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之在阳者。不即为阴之所迫而然耶。
衄家。(为阴血已亡。)不可(再)汗。(以重竭其阴。若)汗出必额上陷。(中
之)脉(为热所烁而)紧急。(目得血而能视。血亡则目)直视不能 (阳归于阴则卧。
阳亢则)不得眠。
此言衄家当以发汗为戒也。知所戒。则知所治矣。况泻心汤黄土汤皆衄证之的方乎。
高士宗云、欲辨衄之重轻。须察衄之冷热。衄出觉热者。乃阳明络脉之血。轻也。
治宜凉血滋阴。衄出觉冷者。乃阳明经脉之血。重也。治宜温经助阳。要言不烦。特附
录于此。
男(元犀)按、泻心汤。即凉血之剂。黄土汤。即温经之剂。但后人多用滋阴。究
不若养阴引阳之为得矣。
病患面无色。(便知其血气衰而不华于面也。身)无寒热。(
便知其外无病而内自亏也。然内经云。察色按脉。当别阴阳。今按其脉。沉为肾。弦为
肝。其)脉沉弦(并见)者(是龙雷之火迅发。血随上溢
而为)衄。(若察其面无色。按其)脉浮弱。(浮为阴虚。弱为阳弱。浮弱之极)手按之(
即)绝者。(阳不下交于阴。则阴失阳而脱陷。所以)下血。(若察其面无色。按其脉
浮弱。而竟见)烦咳者。(曷故。盖日月出矣。爝火无光。此为胸中之阳不宣。而阴火
乘之。乘于心则烦。乘于肺则咳。咳则气逆于上。而血随之。可以)必(其)吐血。
合参此条面无色三字是主。盖人身中阴阳相杂。而阴实统于阳。血者阴也。故阳能
统阴。则血无妄出。今面无色。知其阳和不足。阳和不足。则阴火乘之。假令脉平。则
如平人无事。尚可支持而度日也。今观其面。既已无色。察其证。又无表邪之寒热。而
诊其脉。何以忽见此沉弦之象。当知沉为肾。弦为肝。沉弦并见。为肝肾之气不靖。龙
雷之火肆逆于上。逼血奔于清道。则为衄矣。若面无色。其脉不为沉而为浮。不为弦而
为弱。浮为阴虚。弱为阳弱。极其虚弱之象。以手按之即绝。此为阴阳两虚。而阳为阴
主。若虚在下焦之阴。无元阳以维之。而血下漏矣。面无色。脉浮弱。按之绝者。忽见
烦咳证。烦属心。咳属肺。心肺病。而胸中之阳。不能以御阴火。血随虚火涌于浊道。
则从口出矣。以上三条。皆起于真阳不足。血无所统。故治血之良法。大概苦寒不如甘
温。补肾必兼补脾。所以黄土汤原治先便后血之证。其方下小注云。亦主吐衄。此即金
针之度也。余每用此方。以干姜易附子。以赤石脂一斤代黄土。取效更捷。甚者加干侧
柏四两。鲜竹茹六斤。
夫(人卒然)吐血。(血后不咳。其证顺而易愈。若)咳逆上气。(则阴虚而阳无
附丽矣。若)其脉数而(身)有热。(夜间)不得卧者。(是既耗之阴。而从独胜之阳。
有不尽不已之势。主)死。
此言血后真阴亏而难复也。若用滋润之剂。恐阴云四合。龙雷之火愈升。若用辛温
之方。又恐孤阳独
胜。而燎原之势莫当。师所以定其死而不出方也。余于死证中觅一生路。用二加龙骨汤
加阿胶。愈者颇多。
(吐血。有不尽由于气虚不摄者。亦有不尽由于阴虚火盛者。)夫(不有)酒客(热
积于胃。而上熏于肺者乎。熏于肺。则肺为热伤。未有不)咳者。(咳则击动络脉。)
必致吐血。此(与上言吐血分途。以其)因极饮过度所致也。
此言酒客吐血。专主湿热而言。凡湿热盛者。皆可作酒客观也。师未出方。余用泻
心汤及猪苓汤。或五苓散去桂加知母石膏竹茹多效。
寸口脉(轻按)弦而(重按)大。弦则为(阳气微而递)减。大则为(外盛而中)
芤。减则(阳不自振。)为(诸)寒。芤则(阴不守中。)为(中)虚。虚寒相搏。此
名为革。(革脉不易明。以弦减芤虚二脉形容之。则不易明者。明矣。见此
脉者。)妇人则(不能安胎而)半产(不能调经而)漏下。男子则亡血。
此因上二节一言阴虚。一言阳盛。恐人误走滋阴泻火一路。故于此节急提出虚寒失血
之证。以见阳虚阴必走也。可见古人立言精密。
(上言衄家不可汗。虑其亡阴。然而不止亡其阴也。凡)亡血(者。既亡其阴。)不
可发其表。(更伤其阳。若服表药。令其)汗出。(阳不外固。)即寒栗(阴不内守。
)而(动)振。
此遥承上节衄后复汗为竭其阴。此则并亡其阳也。
(试言瘀血之证)病患(血瘀。则气为之不利而)胸满(血瘀不荣于唇。则)唇痿。
(血瘀而色应于舌。则)舌青(血瘀而气不化液。则)口燥。但欲漱水。(而)不欲咽。
(上虽燥而中无热也。病非外感。则身)无寒热。脉微大来迟。(以血积经隧。则脉涩不
利也。)腹(本)不满。(而)其人(竟自)言我满。(外无形而内有滞。知其血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