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50-金匮玉函要略辑义-第80页

。去芍药之酸。加蜀漆之辛。盖欲使火气与风邪。一时并散。而无少有留滞。所 谓从外来者。驱而出之于外也。龙骨牡蛎。则收敛其浮越之神与气尔。
案外台奔豚气门。引短剧云。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者。皆从 惊发得之。火邪者。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据此则程注为是。
\x桂枝救逆汤方\x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牡蛎(五两熬) 龙骨(四两)
大枣(十二枚) 蜀漆(三两洗去腥)
上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
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为末。宋板伤寒论。作七味。是。)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脉经。无此条。)
〔鉴〕此方是治寒水心下悸者。与首条之脉弱悸病不合。必是错简。
\x半夏麻黄丸方\x(肘后无方名。)
半夏(肘后云汤洗去滑干) 麻黄(等分)
上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按服三丸甚少。本草纲目。作三十丸。似是。然要之此方可疑。
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徐〕此重不止二字。是谓寒凉止血药。皆不应矣。吐血本由阳虚。不能导血归经。然血亡而阴亏。
故以柏叶之最养阴者为君。艾叶走经为臣。而以干姜温胃为佐。马通导大便下为使。愚意无马通。童便亦得。
按本草载此方。乃是柏叶一把。干姜三升。阿胶一挺。炙合煮。入马通一升。未知孰 是。候参。
〔程〕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 者内溉脏腑。外行肌肤。周流一身。如源泉之混混。得热则迫血妄行。而作吐衄。即后泻心汤之证是也。得 寒则不与气俱行。渗于胃中。而作吐。故有随渗随出。而令不止。柏叶汤者。皆辛温之剂。神农经曰。柏 叶主吐血。干姜止唾血。艾叶止吐血。马通者。白马屎也。凡屎必达洞肠乃出。故曰 通。亦微温。止吐血。四味皆辛温行阳之品。使血归经。遵行隧道。而血自止。
\x柏叶汤方\x(外台。引仲景伤寒论。千金。无方名。)
柏叶 干姜(各三两○千金作二两外台作青柏叶三两干姜二两切) 艾(三把○千金作一把)
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 再服。(案外台。作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去滓。别绞取新出马通汁。一升。相 合煎。取一升。绵滤之。温分再服。马通。是马屎汁也。一方有阿胶。无艾。外台为是。
○证类本草云。马屎名马通。止崩中吐下血金疮。止血。)
千金。治吐血内崩。上气面色如土方。(即本方。注云。仲景柏叶 汤。不用阿胶。短剧。不用柏叶。与肘后同。)
又治上焦热膈伤。吐血衄血。或下血连日不止欲死。
于本方。去柏叶。用竹茹阿胶。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远。原本作近。误。今据诸本校改。)
〔程〕先便后血。以当便之时。血亦随便而下行。内经曰。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
以阴气内结。不得外行。血无所禀。渗入肠间。故上经曰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夫肠有夹层。其 中脂膜联系。当其和平。则行气血。及其节养失宜。则血从夹层。渗入肠中。非从肠外而渗 入肠中也。渗而即下。则色鲜。渗而留结。则色黯。内经曰。
阴脉不和。则血留之。用黄土附子之气浓者。血得温即循经 而行也。结阴之属。宜于温补者如此。
〔鉴〕先便后血。此远血也。谓血在胃也。即古之所谓结阴。今之 所谓便血也。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谓血在肠也。即古之所谓肠 为痔下血。今之所谓脏毒肠风下血也。赵 良曰。肠胃。阳明经也。以下血言胃居大肠之上。若聚于胃。必先便后血。去肛门远。故曰远血。若聚大肠。
去肛门近。故曰近血。
〔尤〕黄土温燥入脾。合白术附子。以复健行之气。阿胶地黄甘草。以益脱竭 之血。而又虑辛温之品。转为血病之厉。故又以黄芩之苦寒。防其大过。所谓有制之师也。
\x黄土汤方\x(〔原注〕亦主吐血衄血。○外台引仲景伤寒论。○千金治卒吐血。及衄血方。)
甘草 干地黄(千金用干姜注云仲景用地黄) 白术 附子(炮○千金无)
阿胶(外台有炙字) 黄芩(各三两) 灶中黄土(半斤○千金作伏龙肝半升外台作釜灶下黄焦土半升绵裹)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外台。作煮六味取二升。去滓。内胶令烊。)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方见狐惑中。)
〔程〕此内经。所谓饮食不节。起居不时。则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为肠 下血之属。故用当归。
以和血脉。赤豆以清脏毒。与黄土汤不侔也。梅师方云。热毒下血。或食热物发动。以赤小豆为末。水 调服。则知此方治脏毒下血。黄土汤。治结阴下血。有霄壤之分也。
徐氏医法指南云。先血后便。近血也。大肠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