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
不知。稍加服。(千金。名乌头丸 用乌头六铢。附子蜀椒各半两。注云。范汪。
不用附子。崔氏。用桂半两为六味。)
外台云。此方丹阳有隐士。出山云。得华佗法。若久心
痛。每旦服三丸。稍加至十丸。尽一剂。遂终身不发。
\x九痛丸\x 治九种心痛。(外台。引千金。名附子丸。○徐本。标附方二字。
沈同。程云。非仲景方。并是。)
附子(三两○千金用二两) 生野狼牙(一两炙香○千金用生野狼毒四两外台同) 人
参干姜 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研如脂) 吴茱萸(各一两○千金用干姜二两)
上六味。末之。炼蜜丸。如梧子大。酒下。强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兼治卒中恶。腹胀
痛。口不能言。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并冷冲上气。落马坠车血疾等。
皆主之。忌口如常法。(冲。赵本。作肿非。)
〔程〕九痛者。一虫心痛。二注心痛。三风心痛。四悸心痛。五食心痛。六饮心痛。七冷心痛。八热心
痛。九去来心痛。(案以上。见千金本方主疗。)虽分九种。不外积聚痰饮结血虫注寒冷而成。附子巴豆。
散寒冷而破坚积。野狼牙茱萸。杀虫注而除痰饮。干姜人参。理中气而和胃脘。相将治九种之心痛
巴豆除邪杀鬼。故治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连年积冷。流
注心胸痛。冷气上冲。皆宜于辛热。辛热能行血破血。落马坠车。血凝血积者。故并宜之。



<目录>卷二\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篇名>论一首、脉证十六条、方十三首

属性: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 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脉经必下。有下部
闭塞大五字。千金同。千金。作此虚寒气从下向上。赵。脱当字。)
〔尤〕趺阳胃脉也。微弦阴象也。以阴加阳。脾胃受之。则为腹满。设不满则阴邪必旁攻 胁。而下闭
谷道。为便难为两 疼痛。然其寒不从外入。而从下上。则病自内生。所谓肾虚则寒动于中也。故不当
散而当温。
〔程〕若寒实。则用后条温药下之也。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
下者。下之黄自去。(玉函病者。作伤寒。去下。有宜大承气汤五字。)
〔沈〕此以手按。辨腹满虚实也。按之不痛。内无痰食燥屎壅滞。即知虚寒而满。当以温药。若按之痛。乃
以外手。而就内结食痰燥屎。则知内实。是可下之。而又以舌黄验定虚实。若舌有黄苔。即是湿热内蒸。为未
经下过。必须下之。则黄自去。而胀满自除。舌无黄苔。是近虚寒。又非下法矣。
〔魏〕无形之虚气作痞塞。
则按之无物。何痛之有。倘挟有形之实物为患。如宿食在胃。疝气在少腹等是也。按之有物。
阻碍于脏腑之侧。焉有不痛者乎。是于按之痛否。以决其虚实之法也。
张氏伤寒集注云。中胃按之而痛。世医便谓有食。夫胃为水谷之海。又
为仓廪之官。胃果有食。按必不痛。试将饱
食之人按之痛否。惟邪气内结。正气不能从膈出入。按之则痛。又胃无谷神。脏气虚而外浮。按之亦痛。若
不审邪正虚实。概谓有食。伤人必多。又按者轻虚平按。若不得法。加以手力。未有不痛者。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脉经。减下。更有减字。)
〔徐〕腹满有增减。则非脏真粘着之病。所以得阳即减。得阴加满。故曰此为寒。当温药。
〔程〕腹满不减。故用承气下之。此腹满时减。则寒气或聚或散。当与温药以散其寒。
案金鉴云。此篇无治虚寒腹满之方。当与温药之下。当有宜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十四字。必
是脱简。阅伤寒论太阴篇自知。此说觉未允焉。
病者痿黄。躁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徐沈尤金鉴。躁作燥。今从之。)
〔徐〕痿者。黄之黯淡者也。
〔尤〕痿黄。脾虚而色败也。气不至故燥。中无阳故不渴。气竭阳衰。中
上已败。而复寒结于上。脏脱于下。何恃而可以通之止之乎。故死。
案程魏以躁为阴躁。不可从。本条不言腹满。而徐注以为虚寒腹满。未详然否。脉经以此条。列于呕
吐下利篇似是。
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
〔尤〕寸口脉弦。亦阴邪加阳之象。故胁下拘急而痛。而
寒从外得。与趺阳脉弦之两 疼痛有别。故彼兼便难。而此有恶寒也。
夫中寒家善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
〔程〕云寒则面惨而不和。今发热色和。则寒郁于肺经。而为热也。
〔鉴〕中寒家。谓素有中寒病之人也。
〔尤〕阳欲上而阴引之则欠。阴欲入而阳拒之则嚏。中寒者。阳气被抑。
故喜欠清涕出。发热色和。则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