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赵本为细注。玉函脉经。作筑筑而弦。)
〔尤〕紧如弦。即坚直之象。李氏曰。上下行者。自寸至尺。皆见紧直之脉也。
〔鉴〕痉之为病。其状
劲急强直。故其脉亦劲急强直。按之紧。劲急之象也。如弦。直行之象也。
案紧。不散也。弦。不缓也。如字。当读为而。玉函脉经可证。
病。有灸疮难治。
〔徐〕治 。终以清表为主。有灸疮者。经穴洞达。火热内盛。阴气素亏。即后栝蒌桂枝汤。葛根汤。嫌
不远热。大承气汤。更虑伤阴。故曰难治。
〔尤〕有灸疮者。脓血久溃。穴俞不闭。娄全善云。即破伤
风之意。盖阴伤而不胜风热。
阳伤而不任攻伐也。故曰难治。
玉函经。栝蒌桂枝汤后。出一条云。脊强者。五痉之总
名。其证卒口噤。背反张而螈 。诸药不已。可灸身柱大椎陶道。案根据此则痉病不必禁灸也。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KT KT 然。脉反沉迟。此为 。
栝蒌桂枝汤主之。(玉函。无反字。)
〔尤〕太阳证备者。赵氏谓太阳之脉。自足上行。循背至头项。此其所过之部。而为之状者。皆是其
证是也。KT KT 背强连颈之貌。沉本 之脉。迟非内寒。乃津液少。而营卫之行不利也。伤寒项背
强KT KT 。汗出恶风者。脉必浮数。为邪风盛于表。此证身体强KT KT 然。脉反沉迟者。为风淫于外。
而津伤于内。故用桂枝则同。而一加葛根。以助其散。一加栝蒌根。兼滋其内。则不同也。
〔沈〕此出柔
痉之方也。虽不言有汗之柔痉。此用桂枝汤和营卫。而解太阳卫分之邪。栝蒌能清胸膈之热。不出有汗
风伤卫之大法。可以意会。
〔程〕KT KT 。俯仰不自如之貌。(按说文。KT 字。无钩挑。有钩挑者。乃
几案之几字也。KT 。乃鸟之短羽。象小鸟毛羽未盛之形。飞KT KT 也。故凫字从KT 。盖形容其颈项强急
之意。○简案明理论。○KT 音殊。KT 。引颈之貌。KT 。短羽鸟也。短羽之鸟。不能飞腾。动
则先伸引其头尔。项背强者。动亦如之。非若几案之几而偃屈也。程注本于此为是。本事
方。为几足之义。三因方。作兀兀。证治准绳。引诗幽风。赤鸟几几为解。并不可从。)
\x栝蒌桂枝汤方\x
栝蒌根(二两○程沈作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徐沈有
炙字) 生姜(三两○徐沈有切字) 大枣(十二枚○徐沈有擘字)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
案神农本经云。栝蒌根。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
三因。栝蒌桂枝汤。治柔 身体强兀兀然。脉反沉迟。
自汗。(即本方。)
又桂枝栝蒌根汤。治伤风汗下不解。郁于经络。随气涌
泄。衄出清血。或清气道闭。流入胃管。吐出清血。遇寒泣之。色必瘀黑者。
于本方。加川芎等分。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 。葛根汤主之。
〔尤〕无汗而小便反少者。风寒湿甚。与气相持。不得外达。亦并不下行也。不外达。不下行。
势必逆而上冲。为胸满。为口噤不得语。驯至面赤头摇。项背强直。所不待言。故曰欲作刚痉。葛根汤。
即桂枝汤。加麻黄葛根。乃刚痉无汗者之正法也。
\x葛根汤方\x(三因。名葛根麻黄汤。)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二两去皮○伤寒论作桂枝当补枝字) 芍药
(二两○赵作三两非)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伤寒论有切字) 大枣(十二枚○伤寒论有擘字)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
乙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一斗。赵作七升非。)
柯氏来苏集云。葛根味甘气凉。能起阴气。而生津液。滋筋脉而舒其牵引。故以为君。麻黄生姜。
能开玄府腠理之闭塞。祛风而去汗。故以为臣。寒热俱轻。故少佐桂芍。同甘枣以和里。此于麻桂二汤
之间。衡其轻重。而为调和表里之剂也。葛根与桂枝。同为解肌和里之药。故有汗无汗。下
利不下利。皆可用。与麻黄专于治表者不同。案神农本经曰。葛根气味甘辛平。治消渴身大热。起阴气。
柯氏以为发表生津之品。全本于本经。而刚痉所主。亦在乎此。实卓见也。
徐沈诸家。皆以为解阳明之邪者。非。
为病。(〔原注〕一本。 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 齿。可与大
承气汤。(玉函脉经。作刚痉为病。必上有其人二字。徐沈 。作介。)
〔程〕胸满。即气上冲胸之互文。卧不着席。亦反张之互词也。庞安常曰。 病卧不着席者。小儿腰背去
席二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