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49-金匮玉函经二注-第50页

寒。补其不足之水。泻其所客之热。荡涤肠胃。推陈致新。用硝石为君。本草矾石 能除固热在骨髓者。骨与肾合。亦必能治肾热可知也。大麦粥汁为之使。引入 肠胃。下泄郁气。大便属阴。瘀血由是而出。其色黑。小便属阳。热液从是而利。其色黄也。
酒疸病心中懊 。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x栀子大黄汤方\x 栀子(十四枚) 大黄(一两) 枳实(五枚) 香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衍义〕酒热内结。心神昏乱。作懊 。甚则热痛。栀子、香豉。皆能治心中懊 。大黄 荡涤实热。枳实破结逐停。去宿积也。伤寒论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 者。身必发黄。是知热甚于内者。皆能成是病。非独酒也。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 汤主之。
〔衍义〕黄家大约从水湿得之。经虽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然脉浮者。湿不 在里而在表。表热乘虚入里。亦作癃闭。故须以脉别之。汗解攻下。各有所宜也。
而攻下之法。既有浅深轻重。利小便与发汗之方。何独不然乎。是方所主。惟和 荣卫。非有发汗峻剂。必表之虚者用之。连翘赤小豆汤。又是里之虚者用之。利 小便亦然。是宜知其大略也。
诸黄。猪膏发煎主之。
\x附方\x 猪膏(半斤) 乱发(如鸡子大三枚)
上二味。和膏发中共煎。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
〔衍义〕此但言诸黄无他证。必将谓证有变态。不可悉数。及方云女劳疸。身目尽 黄。发热恶寒。小腹满。小便难。以大热大寒。女劳交接。从而入水所致。用是汤。又 云。五疸。身体四肢微肿。胸满。不得汗。汗出如黄柏汁。由大汗出。入水所致。猪脂 一味服。伤寒类略亦云男子女人黄胆。饮食不消。胃中胀热生黄衣。胃中有燥 屎使然。猪脂煎服则愈。因明此方。乃治血燥者也。诸黄所感之邪。与所变之脏 虽不同。然至郁成湿热。则悉干于脾胃。胃之阳明经。更属于肺金。金主燥。若湿 热胜。则愈变枯涩。血愈耗干。故诸黄起于血燥者。皆得用之。考之本草。猪脂利 血脉。解风热。润肺痿热毒。五疸身肿不得卧者。非燥之在上欤。胃中黄衣干屎。
非燥之在中欤。小腹满。小便难。非燥之在下欤。三焦之燥。皆将猪脂润之。而燥 在下。小便难者。又须乱发消瘀。开关格。利水道。故用为佐。此与前条硝石矾石 散。同治膀胱小腹满之血病。然一以除热去瘀。一以润燥。矾石之性燥走血。安 可治血燥乎。又太阳证。身尽黄。脉沉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 汤主之。乃重剂也。此则治血燥之轻剂也。
黄胆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x茵陈五苓散方\x 茵陈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
上二味和。先食饮方寸匕。日三服。
〔衍义〕此亦治黄胆。不言他证。与猪肤发煎并出者。彼以燥在血。此以燥在气也。
夫病得之汗出入水。何以成燥。曰湿热相纽而不解。则肺金治节之政不行。津 液不布而成燥也。燥郁之久。湿热蒸为黄胆矣。本草茵陈治热结黄胆。小便不 利。故主之也。燥因热胜。栀子柏皮汤。因湿郁。茵陈五苓散。然非徒治湿而已。亦 润剂也。桂枝开腠理。致津液通气。白术茯苓生津。皆可润燥也。古人论黄胆。有 湿黄。有热黄。湿黄者。色如熏黄。热黄者。色如橘子色。更有阳黄。有阴黄。阳黄者。
大黄佐茵陈。阴黄者。附子佐茵陈。此用五苓散佐者。因湿热郁成燥也明矣。
黄胆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x大黄硝石汤方\x 大黄 硝石 黄柏(各四两) 栀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硝。更煮。取一升。顿服。
〔衍义〕邪热内结。成腹满。自汗。大黄、硝石。荡而去之。膀胱内热。致小便不利而赤。
黄柏、栀子。凉以行之。此下黄胆重剂也。
黄胆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
〔衍义〕小便不变。欲自利者。内有湿。饮积而热未盛也。脾太阴湿甚。土气不化则 满。脾湿动肺则喘。有似支饮之状者。故不可除其热。热除则胃中反寒。寒气上 逆为哕矣。半夏、生姜。能散逆去湿。消痰止哕。此汤用在除热之后。非治未除热之前者也。
诸黄。腹满而呕者。宜柴胡汤。
\x柴胡汤方\x 柴胡(半斤) 半夏(半升) 人参 甘草 黄芩(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切)
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服。日三服。
〔衍义〕邪正相击。在里则腹满气逆。在上则呕。上犹表也。故属半表半里。小柴胡 汤主之。柴胡、黄芩除里热。半夏散里逆。人参、甘草补正缓邪。生姜大枣和荣卫。
合表里。调阴阳也。又必随证加减。法在伤寒论小柴胡汤后。
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衍义〕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