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 甘草(一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又方(此方系宋人所增并录之以备用)
桔梗 贝母 当归 栝蒌仁 枳壳 薏苡仁 桑白皮 百合(各一钱五分)
五味子 葶苈 地骨皮 甘草节 知母 防己 黄 杏仁(各五分用清水煎服)
〔补注〕肺痈由热结而成。其浊唾腥臭。因热瘀而致。故咳而胸满。是肺不利也。振 寒。阴郁于里也。咽干不渴。阻滞津液也。彼邪热搏聚。固结难散之势。用桔梗开 之以散其毒。甘草解之以消其毒。庶几可图。无使滋蔓。即至久久吐脓之时。亦 仍可用此汤者。一以桔梗可开之使下行。亦可托之俾吐出。一以甘草可以长血肉。更可以益金母也。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x越婢加半夏汤方\x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补注〕咳而上气。则其气之有冲而不下可知矣。其咳之相连而不已可知矣。此 皆属肺之胀使之也。邪入于肺则气壅。肺壅则欲不喘不可得。惟喘极故目如 脱。所以状胀与喘之至也。脉浮邪也。兼大则邪实。而所以遗害于肺。正未有已。
故必以辛热发之。亦兼以甘寒佐之。使久合之邪。涣然冰释。岂不快乎。然久蓄 之饮。何由得泄。故特加半夏于越婢汤中。一定之法也。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x小青龙汤加石膏汤方\x 麻黄(三两) 细辛(三两) 芍药(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桂枝(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 石膏(二两)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强人服一 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
〔补注〕此条证与上条无异。所异者加躁。脉但浮尔。然前条躁者欲作风水。此条 躁者心下有水。可见躁为阴躁。而水为阴之至也。君主之地。水气上凌。岂细故 耶。故前方于麻黄以杏仁易石膏。加姜、枣。发散之力微且缓。此于麻桂药中加 石膏。其力转猛。然监以芍药、五味、干姜。其势下趋水道。不至过汗也。然后知小 青龙亦能翻江倒海。引水潜藏。不若大青龙之腾云致雨也。夫越婢汤有石膏、
半夏。小青龙方有半夏。无石膏。观二方所加之意。全重此二物协力建功。石膏 清热。藉辛温亦能豁痰。半夏豁痰。藉辛凉亦能清热。不然石膏可无虑。半夏不 在所禁乎。仲景加减一味。已见因心化裁矣。
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 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补注〕经云。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然而喘咳。胃气不升。大肠之气亦不降。则鼻 塞不闻香臭。遂使周身肿浮。有种种之证也。然此表证尚多。岂可专泻。不知肺 痈始因邪由外入。及其成痈。则证复自内显出。故论其常。当升散开提者。且未 可下夺。论其亟当下夺者。倘牵制于外。反昧脓成则死之大戒。安得不审所轻重哉。
<目录>卷八<篇名>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属性:(论二首方三首)
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补注〕此仲景言奔豚之始本于惊。故并及他病之亦因于惊者。夫奔豚。水兽也。
奔豚证。肾病也。经曰。东方肝木病。发惊骇。夫肝为火之母。故肝病。则不足以生 君火。而所胜者侮之也。肝为水之子。故肝病。则必至于扰肾水。而所生者顾之 也。厥阴脏为藏血之地。惊则气凝。气凝则血滞。故厥阴篇有呕家痈脓。脓尽自 愈也。阳明土本畏木者也。木得邪助。下克斯土。故传而为惊怖。所以经谓见肝 之病。当先实脾也。至肝病已不得水之滋养。必热甚生风。故火炽而未得熄焉。
要之皆因于惊。而随人之所虚以致病焉耳。
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补注〕夫惊者。实有可畏触于我也。因其可畏而惴惴焉恐。惕惕焉惧。则曰恐。故 惊则伤心。恐则伤肾。肾为作强之官。受伤则邪气斯盛。心为神明之出。受伤则 正气以衰。水本克火者也。于是肾邪欲上凌心。斯从少腹而上冲咽喉也。何也 夫少阴脉循喉咙。因其所系之经。而上冲殊便。纵使土可制水。乃由惊病肝。则 木气足以胜土。且因惊病心。则火气又不足以生土。然则水气之止。亦其势衰 而复还耳。岂诚阳明太阴足以堤防之耶。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x奔豚汤方\x 甘草 芎 当归(各二两) 半夏(四两) 黄芩(二两) 生葛(五 两) 芍药(二两) 生姜(四两) 甘李根白皮(一升)
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补注〕气上冲胸。较冲咽喉稍缓。然腹痛。明系木来乘土。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