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49-金匮玉函经二注-第23页

茯苓(二两) 芎 (二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补注〕按嘉言论此方云。素问谓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可 见虚劳虚烦。为心肾不交之病。肾水不上交于心火。心火无制。故烦而不得眠。
不独夏月为然矣。方用枣仁为君。而兼知母之滋肾为佐。茯苓、甘草调和其间。
芎入血分而解心火之燥烦也。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
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 虫丸主之。
\x大黄 虫丸方\x 大黄(十分蒸) 黄芩(二两) 甘草(三两)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芍药(四两) 干地黄(十两) 干漆(一两)
虻虫(一升) 水蛭(百枚) 蛴螬(一升) 虫(一升)
上十二味。蜜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
〔补注〕嘉言云。七伤。金匮明谓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
及房劳伤。但居其一。后人不知何见。谓七者阴寒、阴痿、里急、精速、精少、阴下湿、
精滑、小便苦数。临事不举。似乎专主肾伤为言。岂有五劳分主五脏。而七伤独 主一脏之理。虽人身恣逞伤肾者恒多。要不可为一定之名也。故虚劳证。凡本 之内伤者。有此七者之分。而虚劳发热。未有不由瘀血者。若无内伤。则营卫运 行。不失其次。瘀从何起。是必饮食起居。过时失节。营卫凝泣。先成内伤。然后随 其气所阻塞之处。血为瘀积。积之久。牢不可拔。新生之血。不得周灌。与日俱积。
其人尚有生理乎。仲景施活人手眼。以润剂润其血之干。以蠕动啖血之物。行 死血。名之曰缓中补血。岂非以行血去瘀。为安中补虚上着乎。然此特世称干 血劳之良法也。血结在内。手足脉相失者宜之。兼入琼玉膏润补之药同用尤 妙。试为细参其证。肌肤甲错。面目黯黑。及羸瘦不能饮食。全是营血瘀积胃中。
而发见于肌肤面目。所以五脏失中土之灌溉而虚极也。此与五脏之本病不 同。故可用其方而导其胃中之血。以内谷而通流营卫耳。许州陈大夫传仲景 百劳丸方云。治一切劳瘵积滞。不经药坏证者。宜服。大夫其长于谋国者欤。方 用当归、乳香、没药各一钱。虻虫十四个。人参二钱。水蛭十四个。桃仁十四个。浸 去皮尖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都作一服可百丸。五更用百劳水下。取恶物为度。服白粥十 日。百劳水即甘澜水。以杓扬百遍者也。
<目录>卷七<篇名>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属性:(论三首脉证四条方十五首)
〔补注〕嘉言云。金匮于肺痿、肺痈二证。则彻土绸缪。治之于早。然先从脉辨其数 虚数实。欲从口辨其吐沫干燥。然更出一捷要之法。谓咳嗽之初。即见上气喘 急者。乃外受风寒所致。其脉必浮。宜从越婢加半夏之法。及小青龙加石膏之 法。亟为表散。不尔即是肺痈、肺痿之始基。故以咳嗽上气病证。同叙于肺痈、肺 痿之下。而另立痰饮咳嗽本门。原有深意。见咳而至于上气。即是肺中壅塞。逼 迫难安。尚何等待。不急散邪下气以清其肺乎。然亦分表里虚实为治。不当误 施。转增其困矣。
再论肺痈、肺痿之病。皆燥病也。肺禀清肃之令。乃金寒水冷之脏。火热熏灼。久 久失其清肃而变为燥。肺中生痈。其津液全裹其痈。不溢于口。故口中辟辟然 干燥。肺热成痿。则津液之上供者。悉从燥热化为涎沫浊唾。证多不渴。较胃中 津液尽伤。母病累子之痿。又大不同。只是津液之上输者。变为唾沫。肺不沾其 惠泽尔。若夫痿病。津液不能灭火。反从火化。累年积岁。肺叶之间。酿成一大火 聚。以清凉投之。捍格不入矣。然虽捍格。固无害也。设以燥热投之。以火济火。其 人有不坐毙者乎。半夏燥药也。投入肺中。转增其患。自不待言。但清凉既不能 入。惟燥与燥相得。乃能入之。故用半夏之燥。入清凉生津药中。则不但不燥。转 足开燥。其浊沫随逆气下趋。久久津液之上输者。不结为涎沫。而肺得沾其渍 润。痿斯起矣。人但知半夏能燥津液。孰知善用之。即能驱所燥之津液乎。此精蕴也。
总按肺为娇脏。肺气素为形寒饮冷而受伤。久久出汗过多而不瘥。气馁不振。
即为肺痿。其风伤皮毛。无伤血脉。风热相搏。气血稽留。遂为肺痈、肺痿多涎沫。
乃至便下浊沫。肺痈脓血。乃至便下脓积。凡胃强能食而下传者。皆不死也。夫 血热则肉败。营卫不行。必将为脓。是以金匮以通行营卫为第一义。欲治其子。
先健其母。胃中津液。尤贵足以上供而无绝乏。后世诸方。错出不一。不明大意。
今阅金匮十五方。固已用之不尽矣。
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 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数。其人 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