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衍义〕此风寒湿痹其荣卫。三焦之病。头眩短气。上焦痹也。诸肢节疼痛。身体 羸。筋骨痹。韵书以 为火。以羸为筋结也。然湿多则肿。寒多则痛。风多则动。故 用桂枝治风。麻黄治寒。白术治湿。防风佐桂。附子佐麻黄、白术。其芍药、生姜、甘 草。亦和发其荣卫。如桂枝汤例也。知母治脚肿。引诸药祛邪益气力。附子行药 势为开痹大剂。然分两多而水少。恐分其服而非一剂也。三因方云。每服四钱。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 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衍义〕内经云。味过于酸。肝气以津。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以津。盖谓津液不 仁而内溢。短肌。谓走血而肌缩。大骨气劳。谓咸入骨走血。髓无养也。由是知此 之谓泄。即溢也。津液不溢。蓄而成湿。筋得湿。则弛长而缓。故名为泄。髓无血也。
咸多伤骨。因致痿而为枯。血走。绝而不流。谓之断。湿胜谓之泄。血不流则荣不通。
荣与卫相将。荣不通。则卫不独行也。三焦形体。皆藉血以养。血亡则三焦无 所根据。四属者。皮肉脂髓也。无血以滋。则身体羸瘦。独有所蓄之湿。下流伤肾。肾 主下焦。故脚肿大。湿胜则多汗。脾色黄。湿本于脾。故黄汗出。肾虚而阳不下降。
则胫冷。假令阴虚湿郁变热。则湿不泄而流于筋骨关节也。夫仲景诚善于立 言者矣。即历节一证。各分其因。以水。以酒。以天气。此又以饮食之味。然独出治 天气一方。人或怪其不具。噫。方可具哉。病有不常。体有强弱。时有寒暑。已出之 方。犹自为准绳而已。又焉可执而不变也。若能求经气。辨邪正。明药性。亦何患其有证而无方欤。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x乌头汤方\x 治香港脚疼痛不可屈伸。
麻黄 芍药 黄 (各三两) 甘草(炙)
川乌(五枚 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
上五味 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衍义〕此汤概治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于方下又复言治香港脚疼痛。必仲景书历 节条下有方。而无药石。见香港脚中方名同而有药。集书者遂两出之。且二病皆 因风寒伤于筋。麻黄开玄府。通腠理。散寒邪。解气痹。芍药以理血痹。甘草通经 脉而和药。黄 益卫气。气壮则邪退。乌头善走。入肝筋逐风寒。蜜煎以缓其性。
使之留连筋骨。以利其屈伸。且蜜之润。又可益血养筋。并制乌头燥热之毒也。
\x矾石汤\x 治香港脚冲心。
矾石(二两)
上一味。以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
〔衍义〕脚心病者。古人谓感水湿之邪。即内经痿痹厥逆证也。东垣有饮乳酪之 说。予思足六经起于足五趾间。若天之六淫。饮食寒热劳逸之气。凡留滞于下 者。皆足以致其肿痹不仁。屈伸不利。气逆上冲也。岂独水湿之邪。白矾味酸涩 性燥。可去湿消肿。收敛逆气。然香港脚冲心。水克火也。岂细故哉。
\x附方\x \x古今录验续命汤\x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麻黄 桂枝 当归 人参 石膏 干姜 甘草(各三两) 芎 (一两五钱) 杏仁(四十枚)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 更服。勿当风。并治咳逆上气。不得卧。面目浮肿。
〔衍义〕痱病者。荣卫气血不养于内外。故身体不用。机关不利。精神不治。然是证。
有虚有实。虚者。自饮食房劳七情得之。内经谓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是也。实者。
是风寒暑湿感之。虚以实治。则气血愈散。此方乃治实邪也。故麻黄为君。佐干 姜开寒痹。石膏解风痹。当归和血。人参益气。芎 行血散风也。其并治咳逆上 气面浮者。亦为风寒所致也。
\x千金三黄汤\x 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
麻黄(五分) 独活(四分) 细辛(二分) 黄 (二分) 黄芩(三分)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热加大黄二 分。腹满加枳实一枚。气逆加人参三分。悸加牡蛎三分。渴加栝蒌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x近效方术附汤\x 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上三味锉。每五钱匕姜五片。枣一枚。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
\x崔氏八味丸\x 治香港脚上入少腹不仁。
干地黄(八两) 山茱萸 薯蓣(各四两) 泽泻 茯苓 牡丹皮(各三两) 肉桂 附子(炮各一两)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