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丸。日三服。
〔衍义〕悸者。心中惕惕然动。怔仲而不安也。悸有三种。伤寒有正气虚而悸者。又
有汗下后。正气内虚。邪气交击而悸者。病邪不同。治法亦异。正气虚者。小建中
汤。四逆散加桂治之。饮水多而悸者。心属火而恶水。不自安而悸也。汗下后正
气内虚。邪气交击而悸者。与气虚而悸又甚焉。治宜镇固。或化散之。皆须定其
气浮也。原病式又谓是病。皆属水衰热旺。风火燥动于中。故怔忡也。若惊悸亦
以火药劫金。不能平木。风火相搏而然。欲究心悸之邪。则非一言可尽也。或因
形寒饮冷得之。夫心主脉。寒伤荣则脉不利。饮冷则水停。水停则中气不宣。脉
不利。由是心火郁而致动。用麻黄以散荣中寒。半夏以散心下水耳。首论以脉
弱为悸。而用此汤治者。其脉必不弱。非弦即紧。岂脉弱心气不足者。犹得用此药乎。
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x柏叶汤方\x
柏叶 干姜(各三两) 艾(三把)
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煎取一升。分温再服。
〔衍义〕夫水者。遇寒则沉潜于下。遇风则波涛于上。人身之血。与水无异也。得寒
之和。则居经脉。内养五脏。得寒之凛冽者。则凝而不流。积而不散。得热之和者。
则营运经脉。外充九窍。得热之甚者。风自火狂。则波涛汹起。由是观之。吐衄者。风火也。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x黄土汤方\x
干地黄 黄芩 附子(一两) 阿胶 白术 甘草(各三两) 灶下黄土(半斤)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衍义〕肠胃者。阳明二经也。阳明主合。气本收敛。血上者为逆。下者为顺。以下血
者言之。胃居大肠之上。若聚于胃。必先便后血。去肛门远。故曰远血。若聚大肠。
去肛门近。故曰近血。虽肠胃同为一经。然胃属土。所主受纳转输。大肠属金。所
主传送。而土则喜温恶湿。金则喜寒恶热。二者非惟远近之殊。其喜恶亦异。治
远血者。黄土汤主之。然则血聚于胃者。何也。盖血从中焦听化。上行于荣。以配
于卫。荣卫之流连变化。实胃土所资也。胃与脾为表里。胃虚不能行气于三阳。
脾虚不能行津于三阴。气日以衰。脉道不利。或痹而不通于血中。积随其逆而
出。或呕或吐。或衄或泄也。若欲崇土以求类。莫如黄土。黄者。土之正色。更以火
烧之。火乃土之母。其得毋燥而不湿。血就温化。则所积者消。所溢者止。阿胶益
血。以牛是土畜。亦是取物类。地黄补血。取其象类。甘草、白术。养血补胃和平。取
其味类。甘草缓附子之热。使不僭上。是方之药。不惟治远血而已。亦可治久吐
血。胃虚脉迟细者。增减用之。盖胃之阳不化者。非附子之善走。不能通诸经脉
散血积也。脾之阴不理者。非黄芩之苦。不能坚其阴以固其血之走也。黄芩又
制黄土、附子之热。不令其过。故以二药为使。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衍义〕此出大肠。故先血后便。以湿热之毒蕴结。不入于经。渗于肠中而下。赤小豆能行
水湿。解热毒。梅师方皆用此一味治下血。况有当归破宿养新。以名义观之。血当有所归。则不妄行矣。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x泻心汤方\x
黄连 黄芩(各一两) 大黄(二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衍义〕心者属火。主血。心气不足者。非心火之不足。乃真阳之不足也。真阳不足。
则火热甚而心不能养血。血从热溢为吐衄。大黄、黄芩。本草治血闭吐衄者用
之。而伤寒家以泻心汤之苦寒。泻心下之痞热。是知此证以血由心热而溢。泻
其心之热。而血自安矣。如麻黄、桂枝治衄。寒邪郁其经脉。化热迫成衄也。故散
寒邪。寒邪散则热解。热解则血不被迫而自安矣。此用泻心汤。正其义也。若济
众方用大黄治衄血。更有生地汁。则是治热凉血。亦泻心汤类耳。



<目录>卷十七

<篇名>呕吐哕下利病脉证第十七

属性:(论一首脉证二十七条方二十三首)
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衍义〕上卷肺痈证。必先咳而久久吐脓如米粥。桔梗汤白散皆主之。而此不言
痈之所在。知其非肺痈可知。经曰。热聚于胃口而不行。胃脘为壅。胃脘属阳明
经。阳明气逆则呕。故脓不自咳出。从呕而出。脓亦不似肺痈之如米粥者也。出
胃脘。从湿化而聚结。若如结痰蛤肉者。谓不可治。不必治其呕。呕自脓之瘀。熏
蒸谷气。故呕。若脓出则呕自愈。夫痈之在胃脘上口者则然。若过半中。在肺之
下者。脓则不从呕出。而从大便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