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成燥。曰湿热相纽而不解。则肺金治节之政不行。津
液不布而成燥也。燥郁之久。湿热蒸为黄胆矣。本草茵陈治热结黄胆。小便不
利。故主之也。燥因热胜。栀子柏皮汤。因湿郁。茵陈五苓散。然非徒治湿而已。亦
润剂也。桂枝开腠理。致津液通气。白术茯苓生津。皆可润燥也。古人论黄胆。有
湿黄。有热黄。湿黄者。色如熏黄。热黄者。色如橘子色。更有阳黄。有阴黄。阳黄者。
大黄佐茵陈。阴黄者。附子佐茵陈。此用五苓散佐者。因湿热郁成燥也明矣。
黄胆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x大黄硝石汤方\x
大黄 硝石 黄柏(各四两) 栀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硝。更煮。取一升。顿服。
〔衍义〕邪热内结。成腹满。自汗。大黄、硝石。荡而去之。膀胱内热。致小便不利而赤。
黄柏、栀子。凉以行之。此下黄胆重剂也。
黄胆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
〔衍义〕小便不变。欲自利者。内有湿。饮积而热未盛也。脾太阴湿甚。土气不化则
满。脾湿动肺则喘。有似支饮之状者。故不可除其热。热除则胃中反寒。寒气上
逆为哕矣。半夏、生姜。能散逆去湿。消痰止哕。此汤用在除热之后。非治未除热之前者也。
诸黄。腹满而呕者。宜柴胡汤。
\x柴胡汤方\x
柴胡(半斤) 半夏(半升) 人参 甘草 黄芩(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切)
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服。日三服。
〔衍义〕邪正相击。在里则腹满气逆。在上则呕。上犹表也。故属半表半里。小柴胡
汤主之。柴胡、黄芩除里热。半夏散里逆。人参、甘草补正缓邪。生姜大枣和荣卫。
合表里。调阴阳也。又必随证加减。法在伤寒论小柴胡汤后。
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衍义〕杂病中虚。致脾胃不化。湿热蓄积而为黄。虽小便不利。亦当补泻兼施。男
子黄者。必由入内虚热而致也。反见小便自利。为中下无实热。惟虚阳浮沉为
黄耳。故与治虚劳之剂补正气。正气旺。则荣卫阴阳和而黄自愈矣。
〔补注〕伤寒论中云。小便利者。不能发黄。以热从小便去故也。今便利而黄自若。
则其黄亦必色淡气虚。非诚有大热也。故从补。不然。便即利矣。黄胡为乎来哉。
与瘀血在脾者不侔也。与热积膀胱者不侔也。此明系虚黄上泛。从中下二焦
虚得之。然仲景微示房劳之意。而仍补中焦者。正以黄终归土色也。
\x瓜蒂散\x
古方多用此治黄。或作散。或吹鼻。皆取黄水为效。此治水饮郁热在膈上者。何
也。盖瓜蒂吐剂也。内经曰。在上者。因而越之。仲景云。湿家身上疼而黄。内药鼻中。是亦邪浅之故也。
\x附方\x
\x千金麻黄醇酒汤方\x
麻黄(一把去节绵裹) 美酒(五升)
上二味。煮取半升。顿服。取小汗。春月用水煮。



<目录>卷十六

<篇名>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第十六

属性:(脉证十二条方五首)
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
〔衍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不役形。不劳心。则精气全而神明安其宅。苟有
所伤。则气虚而脉动。动则心悸神惕。精虚则脉弱。弱则怔忡恐悸。盖惊自外物
触入而动。属阳。阳变则脉动。悸自内恐而生。属阴。阴耗则脉弱。是病宜和平之
剂。补其精气。镇其神灵。尤当处之以静也。
师曰。尺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衍义〕尺以候肾。属水。土克之。则合相火。逼其阴血从膀胱而升。故脉浮也。肾之
精上荣瞳子。膀胱之脉上额中而作衄。故晕黄退而血亦降。所以知衄止也。明
理论。肾主阴。血统属之。伤寒衄者。责邪在表。经络热盛壅出。杂病衄者。责邪在
里也。心主血。肝藏血。肺主气。开窍于鼻。血得热则散。随气上逆。从鼻中出。则为
衄。此云尺浮。不云寸口浮。知为肾虚血逆。非外邪也。
又曰。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
〔衍义〕内经太阳为开。阳明为合。春夏气主发生。以开者应之。故邪气逼血从升
发冲出。秋冬主收藏。以合者应之。故邪郁内极而后发出。衄为阳盛。独不言少
阳。以太阳阳明二经。皆上交额中故也。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 。不得眠。
〔衍义〕足太阳经主表。上巅入额。贯目睛。衄在上。络脉之血已脱。若更发汗。是重
竭津液。津液竭则脉枯。故额上陷。脉紧急。牵引其目。视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