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固卫。
芍药养荣。桂枝调和荣卫。托实表里。驱邪外出。佐以生姜宣胃。大枣益脾。岂非至当不易者乎。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补注〕虚劳为不足之病。则必为不足之脉也。经云。烦劳则张。精绝。正以劳则阳
气外张。举之有余也。然其余也。既非内蕴之充。又岂外邪之助。以是大为劳也。
至问脉之重虚。对以上虚尺虚。言上下皆虚也。又云。脉虚者。不象阴也。不似手
太阴之充盛也。故极虚者亦云劳。然则大者固为劳力饥饱。而极虚者则不免于房劳矣。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补注〕此仲景出望之法以教人也。经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其华在面。而其充
在血脉。故手少阴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然使忧愁思虑。则足以伤之。夫神伤
则体弱。体弱则所生者不足。自未能荣于色矣。盖心所以生血。而色者。神之旗
也。阴血既少。则津液自枯。故主渴也。渴必引水以自救。而渴不复为水止。则饮
多而停于心下。阻其呼吸之隧而为喘。失其君火之司而为悸。所不免也。若此
者脉必浮。岂非所生之血。不足鼓其脉于外乎。心所以合脉者也。于是知其心气之虚于里焉也。
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补注〕人之身以阳气为主。惟作劳则动伤元气。故于此先言脉。并言证。以见男
子之阳虚也。夫虚者。劳之本脉也。举按不实之中。而复见少厥二阴之象。则其
为内伤阳气何如。而阳虚者必恶寒。内伤者多发热。故脉经云。假令寸口脉微。
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
陷入阴中。则发热也。今三部同等。已非上入下陷之候。则其无寒热可知。然膻
中者。气之海也。谷之精气。浊者化卫。而一为宗气。行胸中以司呼吸。于是呼出
者心肺主之。吸入者肾肝主之。心肺阳也。肾肝阴也。夫以举按豁然之脉。而只
见其有阴无阳。是中之宗气不能为之资。斯呼者无以壮其出。而吸者不能深
其入。遂令升降无力。而短气不足以息也。中州之气既虚。使水谷未能消腐。而
清气不能上升。则肾阳未旺。肝气下乘。故频圊而里急。膀胱为州都之官。气不
化而水道不出。至如经谓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皆上于面。然肺为气之总
司。若气虚则肺亦虚。故面虽诸阳之会。而色独如金也。且阴气盛则目瞑。今阳
衰。有不为之目瞑者乎。兼衄者。阳络伤则血外溢而为衄也。少腹满者。因小便
不利也。此为劳伤元气。所以至此。然则仲景即不言治法。自当调以甘药。培中
土以益元阳。不待言矣若舍黄 建中。又何以为法耶。
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补注〕夫脉之大有二。一曰大为实。一曰大则为芤。芤则为虚。今属之于劳。则所
伤在元气。而无血以和之也。然伤者在气而何损于血也。经曰。阳生则阴长。故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举按之间。但觉其大。而非有力于去来也。
然何以他脉不兼见。夫惟不兼见。故盛于外者。非由于素养之得宜。只因营卫
之气。满于中焦。致火不生土而太阴病。故手足烦者。脾属四肢也。经曰。烦劳则
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故逢收藏之时而稍瘥。不似春夏之散见也。经曰。
强力举重则伤肾。又曰。肾者精之处也。其充在骨。夫既真阳不能守。而阴精有
不外遗者乎。酸削不能行。亦所必至也。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
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x桂枝龙骨牡蛎汤方\x
桂枝(一两) 芍药(一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一两)
大枣(十二枚) 龙骨(三两) 牡蛎(三两)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补注〕经曰。肾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又曰。厥气接于阴器。则梦接内。盖
阴器。宗筋之所系也。而脾胃肝胆之筋亦皆聚焉。故厥阴主筋。则诸筋统于肝
也。肾为阴。主藏精。肝为阳。主疏泄。故肾之阴虚。则精不藏。肝之阳强。则气不固。
若遇阴邪客之。与所强之阳相感。则或梦或不梦。而精脱矣。是肾虚则无有不
虚者也。膀胱与肾为表里。故少腹弦急为阴结。而气不化者可知。水不生木。则
血不养筋。致宗筋惫而阴头寒。以致虚风生则目眩。血不会则发脱。种种虚状。
悉本诸此。而其脉则为虚为芤为迟。可想而知也。夫阳虚则水谷不化。阴虚则
亡血失精。故芤为阴虚。复阴阳相搏而为动。微则阳微。又微紧相搏而为邪。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