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一钱,各用原支)

  用开水各磨汁两匙。仍和开水一汤碗服。

  【秀按】胃为阳府。宜通宜降。五磨饮子。本为气郁上逆而设。得锦纹汁。则疏气滞。降实火。尤为得力。

  此为郁火伤中。痞满便秘之良方。功用甚多。学人宜注意之。

  枳实导滞汤 下滞通便法 俞氏经验方小枳实(二钱) 生锦纹(钱半酒洗) 净楂肉(三钱) 尖槟榔(钱半) 薄川朴(钱半) 小川连(六分) 六和曲(三钱) 青连翘(钱半) 老紫草(三钱) 细木通(八分) 生甘草(五分)

  【秀按】凡治温病热症。往往急于清火。而忽于里滞。不知胃主肌肉。胃不宣化。肌肉无自而松。即极力凉解。反成冰伏。此方用小承气合连槟为君。苦降辛通。善导里滞。臣以楂、曲疏中。翘、紫宣上。木通导下。

  佐以甘草和药。开者开。降者降。不透发而自透发。每见大便下后。而疹 齐发者以此。此为消积下滞。三焦并治之良方。

  加味凉膈煎 下痰通便法 俞氏经验方风化硝(一钱) 煨甘遂(八分) 葶苈子(钱半) 苏薄荷(钱半) 生锦纹(一钱酒洗) 白芥子(八分)

  片黄芩(钱半) 焦山栀(三钱) 青连翘(钱半) 小枳实(钱半) 鲜竹沥(两瓢) 生姜汁(两滴,同冲)

  【秀按】凡温热者。多挟痰火壅肺。其证痰多咳嗽。喉有水鸡声。鼻孔煽张。气出入多热。胸膈痞胀。腹满便秘。甚则喘胀闷乱。胸腹坚如铁石。胀闷而死。急救之法。惟速用此方。凉膈散为君。以去其火。臣以枳、葶、芥、遂。逐其痰而降其气。佐以竹沥、姜汁。辛润通络。庶可转危为安。若畏其峻险而不用。仍以疲药塞责。则百不救一矣。

  陶氏黄龙汤 攻补兼施法 俞氏经验方载陶氏《六书》生锦纹(钱半酒浸) 真川朴(六分) 吉林参(钱半另煎) 清炙草(八分) 元明粉(一钱) 小枳实(八分蜜炙) 白归身(二钱) 大红枣(二枚)

  【秀按】此方为失下证。循衣撮空。神昏肢厥。虚极热盛。不下必死者立法。故用大承气汤急下以存阴。又用参归草枣。气血双补以扶正。此为气血两亏。邪正合治之良方。

  【廉勘】以上十六方。名承气者十方。暗用承气而另易方名者六方。温清消补。气血痰食。无法不备。可谓法良意美矣。然用承气者有八禁焉。一者表不解。如恶寒未除。小便清长。知病仍在表也。法当汗解。二者心下硬满。心下为膈中上脘之间。硬满则邪气尚浅。若误攻之。恐利遂不止。三者合面赤色。面赤为邪在表。

  浮火聚于上。而未结于下。故未可攻。又面赤而娇艳。为戴阳症。尤宜细辨。四者平素食少。或病中反能食。

  盖平素食少。则胃气虚。故不可攻。然病中有燥粪。即不能食。若反能食。则无燥粪。不过便硬耳。但须润之。亦未可攻也。五者呕多。呕属少阳。邪在上焦。故未可攻也。六者脉迟。迟为寒。攻之则呃。七者津液内竭。病患自汗出。小便自利。此为津液内竭。不可攻之。宜蜜煎导而通之。八者小便少。病患平日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知其不久即入大肠。宜姑待之。不可妄攻也。知此八禁。庶免误投。

  五仁橘皮汤 滑肠通便法 俞氏经验方甜杏仁(三钱研细) 松子仁(三钱) 郁李净仁(四钱,杵) 原桃仁(二钱杵) 柏子仁(二钱杵) 广橘皮(钱半,蜜炙)

  【秀按】杏仁配橘皮。以通大肠气闭。桃仁合橘皮。以通小肠血秘。气血通润。肠自滑流矣。故以为君。郁李仁得橘皮。善解气与水互结。洗涤肠中之垢腻。以滑大便。故以为臣。佐以松、柏、通幽。幽通则大便自通。此为润燥滑肠。体虚便闭之良方。若欲急下。加元明粉二钱。提净白蜜一两。煎汤代水可也。挟滞。加枳实导滞丸三钱。挟痰。加礞石滚痰丸三钱。挟饮。加控涎丹一钱。挟瘀。加代抵当丸三钱。挟火。加当归龙荟丸三钱。挟虫。加椒梅丸钱半。或吞服。或包煎。均可随证酌加。此最为世俗通行之方。时医多喜用之。取其润不滞气。下不伤饮耳。

  增附丸方

  枳实导滞丸 缓下食滞法 方载李明之《脾胃论》小枳实(五钱) 六神曲(五钱) 青子芩(三钱) 赤苓(三钱) 生晒术(三钱) 制锦纹(一两)

  小川连(三钱) 泽泻(二钱)

  礞石滚痰丸 峻攻痰火法 方载王隐君《养生主论》青礞石(一两火硝 研) 沉香(五钱) 川锦纹(八两酒蒸) 青子芩(八两酒洗)

  控涎丹 峻攻痰涎法 方载《丹溪心法》白芥子(一两) 煨甘遂(一两) 红牙大戟(一两) 生姜汁糊丸代抵当丸 峻攻瘀热法 方载《王氏准绳》生川军(四两酒炒) 炒川甲(一两) 元明粉(一两) 归尾(一两) 光桃仁(三十枚) 蓬莪术(一两醋炒) 紫 桂(三钱) 细生地(一两)

  当归龙荟丸 峻泻肝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