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余部仿此,此即两侧诊法也。但不言侧指内,侧指外,而言指顶指节,似从正面平按,未免蹈李氏扁阔两条之谓耳。

  【十】脉有头本

  (一)内经曰:脉之动也,阳气前至,阴气后至。

  辨脉曰:脉来头小本大者,名曰覆,病在表也。

  一、上微头小者,则汗出。

  二、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

  三、盖脉之来也,自筋骨之分,而上于皮肤之际,乍击于指,此阳气之前至也,谓之头。

  四、既应于指,而脉尚未去,横度指下,此阴气之后至也,谓之本,

  五、有来之初势有力,而旋即衰弱,不见脉气之横趋者,此头大本小也,

  六、有来之初势不甚有力,而旋见脉气涌涌续上者,此头小本大也。

  (二)脉如曰:

  动前脉盛,气有余。

  动前脉衰,气不足。

  应后脉盛,血有余。

  应后脉衰,血不足。

  此正与头本之义相发明,故头本者,就脉来之际分前后,以别阴阳气血,非谓来为头,去为本也,旧说有指为寸尺,指为浮沉者,皆未合云。

  【十一】脉有动摇

  (一)此所谓动摇,是脉之本象,非如紧脉之因病而见也,

  (二)扁鹊曰:

  少阳之脉,动摇六分,正月二月王。

  太阳之脉,动摇九分,三月四月王。

  阳明之脉,动摇三分,其至跳,五月六月王。

  少阴之脉,动摇六分,七月八月王。

  太阴之脉,动摇九分,九月十月王。

  厥阴之脉,动摇三分,十一月十二月王。

  此动摇之本于自然者也,夫常脉之动摇,人人所共有,亦人人所必有,必有动摇,而后见其气来之盛也,须于指下脉来应指初回之际,细审之,自见矣。

  (三)泰西有审脉表,凡脉之起,而将落未落旋转之际,必有振撼之迹,此气之嘘力大盛,与吸力两相激荡之势也。

  (四)若紧脉,热为寒束。其动摇,即在脉势初起之始,乃热力与寒相搏,脉形挺亘,故动摇之势益显,世遂以动摇专属之紧矣,更有:

  湿热痰盛,气郁而摇者,或不畅也,

  有肾热内沸,气喘而摇者,气不静也,有命火脱泄,气怯而摇者,气已无根,如人之力弱而举重也。

  【十二】脉有俯仰

  (一)平人之脉,寸浮尺沉,关脉在中,诊时,食指略轻,名指略重,此常法也。

  若所谓俯仰者,或寸沉尺浮,是前俯后仰也,

  或寸更浮,尺更沉,是前仰后俯也。

  此三部之俯仰也。

  又有一部二部,前后相为俯仰,此皆常有之事。

  脉经曰:

  从少阴斜至太阳者,阴维也,(尺沉寸浮)。动苦肌肉痹痒,僵仆羊鸣,手足相引,甚者失音不能言,

  从少阳斜至厥阴者,阴维也,(尺浮寸沉),动苦癫痫,肌肉淫痹,汗出恶风,前后俯仰之专脉也。

  二维有病,即见其脉,其实夺常诊脉,多用此法,以审气之升降强弱,奚必二维哉。

  又内经阴阳结斜,多阴少阳,其义亦可通,

  此谓尺寸脉紧娑倾斜,前仰后俯,浮少沉多,所谓肝肾并沉为石水也,

  扁鹊曰:不俯不仰,不低不昂,此为平脉,此俯仰二字所本也。

  【十三】脉有内曲外曲

  (一)

  脉要精微论曰: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

  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

  所谓外者,脉外近臂前廉,手阳明大肠脉之部也。

  所谓内者,脉内近大筋手厥阴心包脉之部也。

  是脉形之弓曲,或外赢,或内H也,

  一、寒结之则脉形内曲。

  二、热鼓之则脉形外曲。

  三、与小儿诊三关脉纹内外之法,其义同。

  (二)

  阴阳别论曰: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

  向来注者,罔知斜曲之义,夫:

  结者,坚而嬉病

  斜者,如弓之曲也。

  多阴少阳者,谓其斜之弓曲向内,近于少阴,而远于肠明也。

  石水少腹肿,是为单腹胀,即心腹寒积之类也。

  (三)张石顽诊赵明远曰:左手三部,弦大而坚,从人迎斜内向寸,是为三阳经满溢入阳维之脉也,当有颠仆不仁之虞。

  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