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至尿浸石膏(煅)15克红升6克二梅片2。4克研细末,撒疮面。②脚青灵油膏:尿浸石膏(煅,水飞)60克海螵蛸(去硬壳)18克顶青黛(水飞)9克四梅片2.4克研细未,每12克粉未调入120克凡士林内,涂纱布上,贴于疮口。③和合油膏:尿浸石膏(煅)30克飞东丹30克梅片1。5克共研细末,每12克调入120克凡士林内,即可涂纱布上,贴疮面。④桃花丑宝丹:水飞东丹24克尿浸煅石膏30克海螵蛸9克水飞陈年柩灰15至三梅片1.5克共研细未,撒于疮面(以上均为张氏家传经验方)。

(张赞臣治验,陈之才等整理:治愈疬疮久溃不敛一例,《中医杂志》4:17,1964)

【评按】瘰疬相当于颈淋巴结结核,早在《内经》中已知瘰疡的发病和内脏结核之间的密切关系(见《灵枢经・寒热》)。中医认为多由郁、痰而生。

例一属后期瘰疬,症见气血虚损,溃后阴虚,脓水淋漓,故治以育阴化毒,参以补益气血。如属轻症瘰疬,可内服消瘰丸(《医学心悟》方)或内消瘰疡丸(《疡医大全》方)亦有效。

例二为瘰疬久溃不敛,结合全身症状从肝郁夹痰火论治,加服西黄醒消丸(《外科全生集》方)亦属治瘰常用方。此案辨证确切,立方自然入彀,其所用外治方,系张氏家传验方,配合内服方药,效验颇著。

(十)痄腮、发颐

例一李x,男,5岁。1964年2月患腮腺炎,已四五日,发热恶寒,两腮于耳下赤肿疼痛,曾用臭灵丹叶捣烂外敷,另服六神丸,效果不明显,反觉服六神丸后腹中冷痛不适。症见寒热未退,两腮仍肿痛,腹内亦痛,不思饮食,精神疲惫。脉弦细,舌苔薄白,根部稍显黄腻。辨证:风寒外袭,邪遏太阳少阳,经气受阻,脉络不通。治法:疏解太阳少阳,兼以通络消肿,拟用桂枝、柴胡合方加味治之。方药:柴胡6克黄芩6克明党参9克桂枝9克杭芍6克法夏6克生姜3片大枣3枚板蓝根9克甘草6克服一剂,发热退,恶寒减轻,两腮肿痛消退大半,腹痛已止,已思饮食,脉细缓,舌根部黄腻苔已退,继上方去黄芩,加甲珠6至、败酱草6克,连服2剂而愈。(《吴佩衡医案》

例二高女,4岁。初诊日期:1957年3月8日。发热,微恶寒,口干作渴,左侧腮颌部高肿{痛,二便不利。此系风热壅滞,阳明、少阳并病,肿已两日,欲作脓势,应予舒解,免成发颐之患。龙胆草6克白芍6克山栀皮6克酒芩6克花粉6克银花6克连翘6克酒军6克生地9克苦丁茶6克夏枯草6克生甘草1.5克二诊:前方服两剂,表里症俱解,肿消红退,痛亦大减,可以不致再有他患。即用前方减味、以散余毒。生地9克龙胆草6克山栀皮6克黄芩6克熟军6克连翘6克花粉6克泽泻6克银花6至甘草1.5克

(尚古愚等整理:王朴诚医案,《中医杂志》6:405,1958)

【评按】痄腮属温毒范畴,西医称之为流行性腮腺炎;发颐多由热病发汗未尽或疹形未透,以致余毒壅滞而成,多见面颊一侧结肿如核,可延及耳之前后,病久溃脓、咽肿。常见于西医所称下颔骨骨髓炎、齿槽脓肿等病。例一为痄腮案,按常规治法一般多用普济消毒饮加减。但此例属风寒外袭,邪遏太阳、少阳,经气受阻,脉络不通。故用仲景小柴胡汤合桂枝汤方增损与之。从其治效联系前贤认为《伤寒论》方能为百病立法,是颇有见地的。

例二发颐,辨证系风热壅滞,阳明、少阳并病。王氏处方撷取龙胆泻肝汤、银翘散方中主药,方内另有酒军、夏枯草、苦丁茶等,使清热解毒消肿之方义尤为突出,堪称方专效宏。

(十一)噎偏刘××,女,23岁。初诊日期:1970年:1月17日。食后作噎已三个月。患者于三个月前感到吞咽困难,食后则发噎,进行性加重。近一个多月来,自感胸骨后堵闷、灼痛,继而不能吃馒头、米饭等稍硬食物,食则噎堵难下,甚至呕吐,仅能进流食。于1970年:月4日至本市某医院治疗,经x片发现,食道中段外围有一核桃大小肿物,初步诊为“结核”经用抗结核药物治疗无效,后又诊为“食道外良性肿物”建议开胸探查,进行手术治疗,患者未同意,来我院就诊。当时精神状况如前,体力尚好,二便、月经均正常。检查:X线摄片示食道中段左前斜位有约4x5厘米大小的圆形肿物。表面光滑,食道呈2x5厘米半月形压迹,钡剂通过呈线状,食管上端轻度扩张;脉弦滑。舌苔薄白,舌质淡。辨证:气滞血瘀,痰气凝结客于上焦,聚而成痞(西医诊断:食道外良性肿物)。治法:行气活血,化痰散痞。方药:代储石、生瓦楞、刀豆子、泽兰各30克板蓝根15克当归、栝萎各12克旋复花、杏仁、橘红、香附、佛手、赤芍、白芍、山慈菇、焦白术各9克1970年1月21日复诊:服上药3剂后,自觉症状稍有减轻、但不显著,仍感胸骨后灼痛。依前方加藕节、南红花、生牡蛎各15克,元胡9克,当归、赤白芍、泽兰改为15克,栝萎改为30克。减山慈菇、佛手。服上方12剂后,食物作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