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虚,已燥而更燥也。况各经纷然来逼,火烈金刑,肺间生痈,必然之 势也。治之法,化毒之中益之养肺之法,降火之内济之补肾之方,庶几已成者可痊,
未成者可散也。方用枝桑清肺丹∶ 桑叶(五钱) 紫菀(二钱) 犀角屑(五分) 生甘草(二钱) 款冬花(一钱) 百合(三钱)
杏仁(七粒) 阿胶(三钱) 贝母(三钱) 金银花(一两) 熟地(一两) 人参(三钱)
水煎,将犀角磨末冲服,数剂可奏功也。
此方肺肾同治,全不降火。盖五脏之火因饮食而旺,乃虚火而非实火也。故补 其水而金气坚,补其水而虚火息。况补中带散,则补非呆补,而火毒又容易辞也。
<目录>卷之十三<篇名>肝痈门(二则)
属性:人有素多恼怒,容易动气,一旦两胁胀满,发寒发热,既而胁痛之极,手按痛 处不可忍,人以为肝火之盛也,谁知是肝叶生疮耳。世人但知五脏中惟肺生痈,不 知肝亦能生痈也。且《灵》、《素》诸书亦未有及,得毋创论以惊世乎。余实闻异 人有谓∶胁痛手不可按者,肝叶生痈也。《灵》、《素》二经不谈者,肝经生痈世不常 有,古人未有此症,所以晷而不言。盖古今之气运不同,而痈毒之生长不一。肝一 恼怒,则肝叶张开,肝气即逆。大怒之后,肝叶空胀,未易平复。且怒必动火,怒 愈多而火愈盛,火盛必烁干肝血,烁干则肝气大燥,无血养肝更易发怒。怒气频伤,
欲不郁结而成痈,乌可得乎。然痈生于内,何从而见。然内不可见而外即可辩也。
凡生痈者,胁在左而不在右,左胁之皮必现红紫色,而舌必现青色,以此辩症,断 断无瘥。治之法,必平肝为主而佐之泻火去毒之药,万不可因循时日,令其溃烂而 不可救也。方用化肝消毒汤∶ 白芍(三两) 当归(三两) 炒栀子(五钱) 生甘草(三钱) 金银花(五两) 水煎汁一碗,
饮之。
一剂而痛轻,二剂而痛又轻,三剂而痛如失。减半再服数剂而全愈。
此方用当归、白芍直入肝中以滋肝血,则肝血骤生,易解肝血之燥。又得甘草 以缓其急,栀子清火,金银花解毒,安得不取效之捷哉。盖是火毒既盛,肝血大亏,
用此方而不如此大剂煎饮,亦自徒然。倘执以肝火之旺而非是肝痈之成,单用归、
芍以治胁痛,断不能取效也。
人有左胁间疼痛非常,手按之更甚,人以为胁痛,而不知非胁痛也,此乃肝经 之痈耳。夫肝经生痈,多得之恼怒,予前条已畅论之矣。然而肝痈不止恼怒能生,
而忧郁亦未尝不生痈也。惟因恼怒而得之者,其痛骤;因忧郁而得之者,其痛缓。
当初痛之时,用逍遥散大剂煎饮,痛立止,又何至成痈也。因失于速治,而肝中郁 气苦不能宣,而血因之结矣。血结不通,遂化脓而成痈,其势似乎稍缓,然肝性最 急,痈成而毒发其骤也。世有胁痛数日而死者,正因生痈毒败而死,非胁痛而即能 死人,可不急救治之乎。方用宣郁化毒汤∶ 柴胡(二钱) 白芍(一两) 香附(二钱) 薄荷(二钱) 当归(一两) 陈皮(一钱) 枳壳(一钱)
天花粉(三钱) 生甘草(三钱) 金银花(一两) 水煎服。一剂而痛轻,二剂而痛减,三剂而痛又减,
四剂全愈。重则不出六剂。愈后用四物汤大剂调治,不再发也。
夫肝痈世不常见,既有前条,不必又论及此。然肝痈不可见,而胁痛世人之所 常病,吾特发明忧郁之能成又若此,则人知急治,何至成痈哉。
<目录>卷之十三<篇名>大肠痈门(三则)
属性:人有腹中痛甚,手不可按,而右足屈而不伸,人以为腹中火盛而存食也,谁知 是大肠生痈耳。大凡腹痛而足不能伸者,俱是肠内生痈耳。惟大肠生痈,亦实有其 故,无不成于火,火盛而不散,则郁结而成痈矣。然而火之有余,实本于水之不足,
水衰则火旺,火旺而无制,乃养成其毒而不可解。然则治之法,又何必治火哉,壮 水以治火,则毒瓦斯自消。方用清肠饮∶ 金银花(三两) 当归(二两) 地榆(一两) 麦冬(一两) 元参(一两) 生甘草(三钱)
薏仁(五钱) 黄芩(二钱) 水煎服。一剂而痛少止,二剂而足可伸,再二剂而毒尽消矣。
此方纯阴之物,而又是活血解毒之品,虽泻火实滋阴也。所以相济而相成,取 效故神耳。倘不益阴以润肠,而惟攻毒以降火,则大肠先损,又何胜火毒之凌烁哉。
毋怪愈治而愈不能效也。
人有大肠生痈,右足不能伸,腹中痛甚,便出脓血,肛门如刀割,此肠痈已经 溃烂也。能食者生,不能食者死。虽然,不能食之中亦有非因火毒之炽而然者,又 不可因其不能食而弃之也。大凡生此各种痈疮,俱以有胃气为佳,无胃气,毋论阴 毒阳毒多不可救。故治阴疽之病,断以扶胃气为第一法,而少加之败脓祛毒之药,
则正气无伤而火毒又散。今大肠痈破,而致饮食不思,则胃气已尽绝,大危之症也。
不急补胃,惟治痈,必死之道也。方用开胃救亡汤∶ 人参(一两) 金银花(二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