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491-诊家正眼-第14页

绝,五日死。)脊骨疼 肿,身重不可转侧。(胃绝,五日死。)耳干舌肿,溺血,大便赤泄。(肉绝,九日死。)
口张,气出不反(肺绝,三日死。)泄利无度。(大肠绝。)齿干枯,面黑目黄,腰欲折,自汗。(肾绝。)
<目录>卷一<篇名>脏腑分发于面部属性:(增补)
《灵枢》曰∶五脏六腑,各有部分;能别部分,万举万当。庭者,首面也。(庭,天庭也,谓之首面。)
阙上者,(眉间上分。)咽喉也。阙中者,(眉之中。)肺也。下极者,(印堂。)心也。直下者,(山根。)
肝也。肝左者,(山根之左。)胆也。下者,(胃之下。)脾也。方上者,(方始上于脾。)胃也。中央 者,(脾之下,寿之上。)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肾有两,故挟大肠也。)当肾者,脐也。(肾与大 肠、脐,俱在寿上。)面王以上者,(面王,准头也。鼻为面之王。)小肠也。(准头上色黄,小便难。)
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准头之部,又分上下,男小腹痛,卵痛;女子主膀胱子处病。)
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 上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耳旁为绳,臂背为 外,膺乳为内,故在目内 。)循牙车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居股胫之中。)膝以下者,胫 也。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大也。上下牙床大分处以候股。牙床司开合,亦如 股里之任屈伸也。)巨屈者,膝膑也。(上下唇交接处是地仓穴,以唇口大为屈转,以候膝膑。又唇为言语饮 食之门户,亦如膝膑为屈伸奔走之关节,俱动而不休,故应候焉。)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分也。
【按】《灵枢》此文,雷公问,黄帝答者。细绎经旨,自首面而至膀胱子处十四部,配于明堂者也。
自颧至膝膑十一部,配颧之左右及颧之下也。由此观之,明堂为内,两颧为外,一部之分,而有内外。
黄帝曰∶“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此三者立内部。“蕃者,颊 侧也。蔽者,耳门也。”此二者别外部。又按五官之辨曰∶“明堂骨高以 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于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前后互观,脏腑配于明堂,
肢体列于两颧,上下左右,不更彰彰乎!
<目录>卷一<篇名>诊脉要诀属性:《素问·脉要精微论》曰∶“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切脉之道,贵于精诚,
嫌其扰乱,故必心虚而无他想,身静而不言动,然后可以察脉之微而不失病情也。保者,不失也。若躁 动不安,瞻视不定,轻言谈笑,乱说是非,不惟不能得脉中之巧,适足为旁观者鄙且笑也。)
<目录>卷一<篇名>决死生属性:黄帝曰∶“决死生奈何?”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 息者危。(身形肥盛,而脉形细弱,且少气而不足以呼吸,则外有余而 内不足,枝叶盛而根本拔也。故曰,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
(身形瘦削,而脉形洪大,且胸中多气者,阴不足而阳有余也。孤阳不生,故知必死。)形气相得者生。
(形盛者脉亦盛,形小者脉亦小,则形与脉相得矣。相得者,相合也。)参伍不调者病。(参伍者,数目也。言其 至数不匀,往来无常度,故知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皆相失者,如应浮而沉,应小而大,
违四时之度,失五脏之常者矣。)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
(上下左右,即两手之三部九候也。参舂者,实大有力,如杵之舂,故曰病甚。若失其常度,至于急数而 不可数,即八九至之绝脉也,安得不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
众部虽调,而中部独不及者,为根本败坏,安得生乎!)
<目录>卷一<篇名>辨七表八里九道之非属性:谢缙翁曰∶“《脉经》论脉二十四种,初无表里九道之目。其言芤脉为阴,《脉诀》乃以芤为七表 之阳。仲景辨脉云∶‘浮大动数滑,阳也。沉涩弱弦微,阴也。’《脉诀》九道以动为阴,
七表以弦为阳。似此之类颇多。”
吴草庐曰∶“脉之浮沉、虚实、紧缓、数迟、滑涩、长短之相反配匹,自不容易,况有难辨。如洪 散俱大而洪有力,微细俱小而微无力。芤类浮而边有中无,伏类沉而边无中有。似豆粒而摇摇不定者动也,
似鼓皮之如如不动者革也。俱对待也。又有促、结、代皆有止之脉,促疾结缓,故为可对,代则无对。
总二十七脉,不止于七表八里九道二十四脉也。”
戴同父曰∶“脉不可以表里定名也。轩岐越人叔和皆不言表里,《脉诀》窃叔和之名而立七表八里九道,
为世大惑。脉之变化,从阴阳生,但可以阴阳对待而言,各从其类,岂可以一浮二芤为定序,而分七八九 名之乎!庐山刘立云以浮沉迟数为纲而教学人,虽似为快捷方式,然必博而反约,乃能入妙,若以此为足,亦自画矣。”
李时珍曰∶“《脉经》论脉只有二十四种,无长短二脉。《脉诀》之歌亦止二十四种,增长短而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