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主表。气○主里。东垣内外伤辨。言之详矣。而盛启东又以新病之死生。

  系乎右手之关脉。宿病之死生。主乎左手之关尺。斯意某所未达。愿闻其义云何。答云。病有新久。证有逆顺。新病谷气犹存。胃脉自应和缓。即或因邪鼓大。因虚减小。然须至数分明。按之有力。不至浊乱。再参语言清爽。饮食知味。胃气无伤。虽剧可治。如脉至浊乱。至数不明。神昏语错。病气不安。此为神识无主。苟非大邪瞑眩。岂宜见此。经云。脉浮而滑。谓之新病。脉小以涩。谓之久病。故新病而一时形脱者死。不语者亦死。

  ○开眼合。手撒喘汗遗尿者。俱不可治。新病虽各部脉脱。中部独存者。是为胃气。治之必愈。久病而左手关尺软弱。按之有神。可卜精血之未艾。

  他部虽危。治之可生。若尺中弦紧急数。按之搏指。或细小脱绝者。法在不治。盖缘病久胃气向衰。又当求其尺脉。为先天之根气也。启东又云。诊得浮脉。要尺内有力。为先天肾水可恃。发表无虞。诊得沉脉。要右关有力。为后天脾胃可凭。攻下无虞。此与前说互相发明。言虽异而理不殊也。

  ○问十二则

  问初诊久按不同说

  问脉有下指浮大。按久索然者。有下指濡软。按久搏指者。有下指微弦。按久和缓者。何也。答曰。夫诊客邪暴病。应指浮象可证。若切虚羸久病。当以根气为本。如下指浮大。按久索然者。正气大虚之象。无问暴病久病。虽证显灼热烦扰。皆正衰不能自主。随虚阳发露于外也。下指濡软。久按搏指者。里病表和之象。非脏气受伤。则坚积内伏。不可以脉沉误认为虚寒也。下指微弦。按久和缓者。久病向安之象。气血虽殆。而脏气未败也。然多有证变多端。而脉渐小弱。指下微和。似有可愈之机者。此元气与病气俱脱。反无病象发现。乃脉不应病之候。非小则病退之比。大抵病患之脉。初下指虽见乏力。或弦细不和。按至十余至渐和者。必能收功。若下指似和。按久微涩不能应指。或渐觉弦硬者。必难取效。设病虽牵缠。而饮食渐进。便溺自调。又为胃气渐复之兆。经云。安谷者胃。浆粥入胃。则虚者活。此其候也。

  ○问十二则

  问病同脉异病异治同

  问有病同而脉异。病异而脉同。病同而治异。病异而治同。何也。答曰。夫所谓病同而脉异者。人在气交之中。所感六淫七情。八风九气。一时之病。大率相类。故所见之证。亦多相类。而人之所禀。各有偏旺偏衰之不同。且有内戕神志。外役肢体。种种悬殊。脉象岂能如一。如失血证。脉有浮大而芤者。有小弱而数者。伤胃及脏之不同也。气虚证有气○虚大而涩者。有气○细小而弱者。劳伤脱泄之不同也。

  病异而脉同者。内伤夹外感。阳证夹阴寒。虚中有实结。新邪挟旧邪。表里交错。为患不一。而脉之所现。不离阴阳寒热虚实之机。其细微见证。安得尽显于指下哉。如太阳中风。瘫痪不仁。脉皆浮缓。一为暴感之邪。一为久虚之病。虚劳骨蒸。病疟寒热。关尺皆弦紧。一为肾脏阳虚。一为少阳邪盛。可不互参脉证。一概混治乎。病同而治异者。风气之病。时气之病。疟利之病。内伤虚劳之病。初起见证。往往相似。而人之所禀。各有贞脆。且有多火多痰多气。平时之资质既殊。病中之调治自异。如金匮之短气有微饮者。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消渴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若治病不求其本。不问脉证之真象假象。但见病医病。殊失逆从反正之旨矣。病异而治同者。所见之证虽异。总不外乎邪正之虚实。如伤寒尺中脉迟之营气不足。阳邪内陷之腹中痛。虚劳里急之悸衄失精。并宜小建中汤。伏气郁发之热病。太阳中热之 病。并宜白虎汤。寒疝之腹急胁急。产后之腹中 痛。并宜当归生姜羊肉汤。岂以一方主治一病。而不达权变之用哉。

  ○问十二则

  问从脉不从证从证不从脉

  问古人治例。有从证不从脉。从脉不从证。一病而治各不同。或愈或不愈者。

  其故何也。答曰。此节庵先生以南阳治例。下一注脚也。惜乎有所未尽耳。盖从证从脉。各有其方。如脉浮为表。治宜汗之。然亦有宜下者。仲景云。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脉沉为里。治宜下之。然亦有宜汗者。如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汗之。脉促为阳盛。当用芩葛清之。

  若脉促厥冷。非灸百会以通其阳不可。此非促为阳盛也。脉迟为寒。当用姜附温之。若阳明病脉迟。不恶寒。

  身体 然汗出。则用大承气。又非迟为阴寒也。此皆不从脉之治。以其证急也。又如表证汗之。乃常法也。仲景云。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身体痛。当温之。宜四逆汤。里证下之。亦其常也。日晡发热者属阳明。脉浮虚者宜发汗。用桂枝汤。结胸证具。当与陷胸下之。脉浮大者不可下。当与桂枝人参汤温之。身体疼痛。当以麻桂汗之。然尺中脉迟者不可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