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477-证治汇补-第76页

主。阴为用。阳则气也。火也。阴则精也。水也。及乎水火既 济。全在阴精上奉以安其神。阳气下藏以定其志。(汇补)
\x健忘选方\x 归脾汤 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
人参 茯苓 黄 枣仁 白术 当归 远志 木香 炙甘草 龙眼肉 宁志膏 人参 枣仁(各一两) 辰砂(五 钱) 乳香(二钱半)
蜜丸。弹子大。薄荷汤下一丸。
人参养荣汤 治精神衰倦短少。(方见中风)
导痰汤(方见似中风)
寿星丸 治痰迷心窍健忘。
南星(一斤掘坑深二尺炭五斤坑内烧红扫净酒浇南星下坑急盖密一宿焙) 琥珀(四两另研) 朱砂(一两水飞 一半为衣)
猪心血三个。姜汁打糊为丸。每服三钱。人参汤下。
朱雀丸 治心肾不交。
沉香(一两) 茯苓(四两)
蜜丸豆大。每服三十丸。参汤下。
柏子养心丹 柏子仁(去壳炒二两) 枸杞(三两) 麦冬 茯神(各一两) 熟地 甘草(五钱)
玄参(二两) 当归(五钱) 石菖蒲(五钱)
蜜丸。临卧服。
\x大圣枕中方\x 龟甲 龙骨 远志 菖蒲(各等分)
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令人大聪大明。
定志丸 治恍惚多忘。
还志 人参(各一两) 菖蒲(二两) 茯神(三两)
蜜丸。辰砂为衣。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汤下。
天王补心丹(方见中风)
二丹丸 治健忘。开心志。
丹参 天冬 熟地(各半两) 茯神 甘草 麦冬(各一两) 远志 菖蒲 朱砂(为衣各五钱) 蜜丸。
<目录>卷之六\腹胁门<篇名>心痛属性:\x大意\x 心为君主。义不受邪。其厥心痛者。因内外犯心之胞络。或他脏邪犯心之支脉。非真心痛也。谓之厥者。诸 痛皆气逆上冲。又痛极则发厥。然厥痛亦甚少。今人所患。大半是胃脘作痛耳。(汇补)
\x内因\x 其络与府之受邪。皆因怵惕思虑。伤神耗血。是以受如持虚。而方论复分曰痰。曰食。曰热。曰气。曰血。曰悸。
曰虫。曰疰。曰饮者。亦常见之候。均宜力辨。(汇补)
\x痰痛\x 肺郁痰火。忧恚则发。(入门)心膈大痛。攻走胸背。发厥呕吐。(丹溪)嘈杂不宁。如饥如饱。怏怏欲吐。吐则稍 宽。此皆痰火为患也。(指掌)
\x食痛\x 因气而食。卒然发痛。心胸高起。按之愈痛。腹胀嗳气。不能饮食。(机要)痛时如有物阻碍。累累不得下。(指掌)
大便或闭。久而注闷。(机要)
\x热痛\x 纵酒嗜辛。蓄热在胃。偶遇寒气。热郁而发。大便不通。面带阳色。痛必作止不常。甚则躁渴吐酸。额上有汗。
(指掌) 手足温暧。或身虽热而手足寒。谓之热厥。(汇补)
\x寒痛\x 如身受寒气。口伤冷物。因而心痛。面冷唇白。口吐清水。手足厥逆。遍身冷汗。便溺清利。口和不渴。气微力 弱。痛必绵绵不已。(机要)欲近暖处。得热则缓。此因寒作痛也。(指掌)
\x气痛\x 因恼怒而发。痛时隐隐闷结。胸臆相引。得嗳觉宽。为忧郁所致。(指掌)甚则痛连胁肋。呕逆恶心。吐不得出。
坐卧不安。奔走狂叫。均宜枳壳、木香。以开其气。(汇补)
\x血痛\x 若跌扑损伤,或平日喜食热物。以致死血留于胃口。时痛时止。或饮汤水。下咽即呃。(心法)痛时从上而下。
自闻唧唧有声。搔抓无措。眠卧不稳。心下如刮。上连胸臆。乃积血不消。为火所载。非虫症也。(指掌)又有妇 人经行未尽。偶触恚怒。气郁不行。血亦留积。上攻心痛而成薄厥者。轻则开导。重则攻下。(汇补)
\x悸痛\x 内因七情。心气耗散。心血不荣。轻则怔忡惊悸。似痛非痛。(入门)肢体懒怠。或欲揉按。(指掌)重则两目赤黄。
手足青冷。亦真心痛之亚欤。(入门)
\x虫痛\x 湿热生虫。上攻于心。痛发难当。痛定能食。饥则呕沫。(入门)痛极如咬。时吐清水。或青黄绿水涎沫。面清白 而少光彩。(指掌) 或乍青乍赤。(脉经)或兼见白斑。又有蛔虫作痛。因胃气虚寒。入膈攻心而吐蛔者。宜安蛔 为主。用香油葱汁呷之。或花椒、乌梅入药同煎。
\x疰痛\x 卒感恶忤尸疰。素虚之人。挟肾经阴气上攻。神昏卒倒。痛则引背。伛偻素实之人。挟肾经阴火上冲。心痛 彻背。(入门)昏愦妄言。(汇补)
\x饮痛\x 水停心下。心火畏水。不能自安。惕惕然引痛。或如针刺。恶心烦闷。时吐黄水。按之有声。(汇补)
\x死症\x 有心痛者。卒然大痛。如有刀割。汗出不休。舌强难言。手足青至节。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医统)
\x心痛分辨\x 心痛在岐骨陷处。胸痛则横满胸间。胃脘痛在心之下。(准绳)
\x脉法\x 心痛者。脉必急。痛甚者。脉必伏。又热则数。痰则滑。瘀则涩。虚则濡。外寒则紧。内寒则迟。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