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477-证治汇补-第75页

惊大恐。心为之忤。以致心虚停痰。使人有惕惕之状。甚则 心跳欲厥。其脉滑者是也。(汇补)
\x停饮\x 有停饮水气乘心者。则胸中漉漉有声。虚气流动。水既上乘。心火恶之。故筑筑跳动。使人有怏怏之状。其 脉偏弦。(汇补)
\x气虚\x 有阳气内虚。心下空豁。状若惊悸。右脉大而无力者是也。(汇补)
\x血虚\x 有阴气内虚。虚火妄动。心悸体瘦。五心烦热。面赤唇燥。左脉微弱。或虚大无力者是也。(汇补)
\x痰结\x 有膏粱浓味。积成痰饮。口不作干。肌肤润泽如故。忽然惊惕而作悸。其脉弦滑有力者是也。(汇补)
\x气郁\x 有郁悒之人。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心神不宁。脉必沉结或弦者是也。(汇补)
\x阴火\x 有阴火上冲。头晕眼花。耳鸣齿落。或腹中作声。怔忡不已者。宜滋阴抑火。加养心之剂。久服不愈。为无根 失守之火。脉必空豁。宜温补方愈。(汇补)
\x脉法\x 寸口脉动而弱。动为惊。弱为悸。惊者其脉止而复来。其人目睛不转。不能呼气。(必读)
\x治法\x 痰则豁痰定惊。饮则逐水蠲饮。血虚者。调养心血。气虚者。和平心气。痰结者。降下之。气郁者。舒畅之。阴火 上炎者。治其肾而心悸自已。若外物卒惊。宜行镇重。又惊者平之。所谓平者。平昔所见所闻。使之习熟。自 然不惊也。(汇补)
\x用药\x 主以安神丸。心虚甚者。加茯神、人参。神不宁者。加柏子、枣仁、远志。痰。加贝母、南星、半夏、石菖蒲。或 用吐法。
水饮。宜用小半夏茯苓汤。气虚。用参、 。血虚。用四物。肾虚。用地黄汤。阳虚。用八味丸。痰结。用温胆汤。
或滚痰丸。气郁。用四七汤 \x【附卑 】\x 有胸中痞塞。不欲饮食。心中常有所歉。爱居暗室。或倚门见人。即惊避无地。似失志状。此为卑 之病。由 心血不足者。人参养荣汤。脾胃不和者。六君子汤。加益智、远志治之。
\x【附失志】\x 有所求不遂。或过纵自悔。嘘嗟夜语。若有所失。宜温胆汤。加人参、柏子仁为丸。辰砂为衣。日进三次。
\x惊悸怔忡选方\x 朱砂安神丸 治心乱烦热。胸中气乱。兀兀欲吐。膈上伏热。
黄连(一两半) 朱砂(一两) 生地 归身(各一两) 炙甘草(五钱)
末之。汤浸蒸饼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丸。津咽下。
镇心丸 治心血不足。怔忡多梦。如堕崖谷。
枣仁(二钱半) 车前子 白茯苓 麦冬 五味 茯神 肉桂(各一两五钱) 熟地 龙齿 天冬 远志 山药(各一两五钱) 人参 朱砂(为衣各一两半)
蜜丸梧子大。每服三钱。空心米汤下。
定志丸 远志(一两) 菖蒲(二两) 茯神 茯苓(各三两) 人参(一两) 龙齿(一两)
蜜丸。辰砂为衣。米汤下三钱。
琥珀养心丹 治心跳善惊。
琥珀(二钱半) 龙齿( 另研一两) 远志 石菖蒲 茯神 人参 枣仁(各五钱) 生地 归身(各七钱) 黄连(三钱) 柏子仁(五钱) 朱砂(三钱另研)
牛黄(一钱另研)
末之。猪心血为丸。如黍米大。金箔为衣。灯心汤下五钱。
归脾汤(方见中风) 四七汤(方见气症) 天王补心丹(方见中风)
温胆汤(千金)
半夏 枳实 竹茹 橘皮 甘草 白茯苓 每服一钱至四钱。加姜枣煎服。心虚。加人参、酸枣仁。心内烦热。加黄连、麦门冬。口燥舌干。去半 夏加麦门冬、五味子、天花粉。表热未消。加柴胡。内虚大便自利。去枳实、加白术。内热心烦。加栀子。
<目录>卷之五\胸膈门<篇名>健忘属性:\x大意\x 健忘由精神短少。神志不交。亦有天禀不足者。亦有属痰者。(汇补)
\x内因\x 忧思过度。损伤心胞。以致神舍不宁。遇事多忘。又思伤脾。神不归脾。亦令转盼遗忘。若求望高远。所愿不 遂。悉属心神耗散。
\x外候\x 健忘者。陡然而忘其事也。为事有始无终。言谈不知首尾。
\x健忘因心肾不交\x 心不下交于肾。浊火乱其神明。肾不上交于心。精气伏而不用。火居上则搏而为痰。水居下则因而生躁。
故补肾而使之时上。养心而使之时下。则神气清明。志意合治矣。(必读)
\x治法\x 当养心血。调脾土。佐以宁神定志之品。
\x用药\x 大抵思虑过度。病在心脾者。归脾汤。挟痰。加竹沥、姜汁。精神短少者。人参养荣汤。痰迷心窍者。导痰汤送 寿星丸。心肾不交。神志不宁者。朱雀丸。禀赋不足。神志虚扰者。大圣枕中方。
\x【附惊恐】\x 惊因触于外事。内动其心。心动则神摇。恐因内歉其志。志歉则精却。故经云。惊则心无所根据。神无所归。虑 无所定。故气乱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不还。气不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治之之法。惊则安 其神。恐则定其志。心以神为主。阳为用。肾以志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