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477-证治汇补-第6页

。以致脾胃虚衰。饮食少思。大便不通。脐腹疼痛。夜多漩溺。或阴极 格阳。内真寒而外假热。
即七味地黄丸加附子一两。
还少丹(杨氏) 治脾肾虚寒。饮食少思。发热盗汗。遗精白浊。真气衰损。肌体瘦弱。
怀熟地 甘枸杞(各二两) 苁蓉(酒净) 远志 茴香 巴戟(酒浸去心)
山药(各一两五钱) 菖蒲 山萸 牛膝(酒浸) 杜仲(姜汁酒炒) 楮实 五味子 茯苓(各一两)
为末。枣肉和蜜为丸。温酒或盐汤下。
虎潜丸(丹溪) 治肾阴不足。筋骨痿软。不能步履。
黄柏(四两) 知母 熟地(各二两) 虎骨(酥炙) 锁阳 当归(各一两) 陈皮(七钱半) 白芍(一两半)
牛膝(三两半) 龟板(四两)
为末。煮羯羊肉丸。盐汤下。冬月加干姜半两。
天王补心丹 治心血不足。神志不宁。津液枯竭。健忘怔忡。大便不利。口舌生疮。
人参 茯苓 玄参 丹麦 远志 桔梗(各五钱) 五味 当归 麦门冬 天门冬 枣仁 柏子仁(各一两) 生 地(四两)
为末。炼蜜丸。朱砂为衣。一方。加黄连二两酒洗。
四物汤 治血虚。风中血脉。及偏枯在左者。
熟地 当归 白芍 川芎 挟瘀血。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煎服。
参附汤 治中脏脱症。手撒气喘。遗尿不禁。(方见泄泻)
二陈汤 治中风痰盛。顺气化痰。此方生之。随症加减。(方见痰症)
四君子汤 治气虚卒中自汗。及偏枯在右者。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六君子汤 即四君子汤加半夏、陈皮。
虚甚者。加黄 、钩藤。痰多。加竹沥、姜汁。
八珍汤 治气血两虚。恶寒发热。烦燥作渴。大便不实。饮食少进。小腹胀病。眩晕昏愦。及气血虚。
即四君四物合方。薛院使于四君四物中。加竹沥、姜汁、钩藤。流行经络。取效颇捷。
十全大补汤 治虚羸之人。血气不充。四肢不举。属正虚者。
即八珍汤加黄 、肉桂。
补中益气汤(东垣) 调理脾胃。升举下陷。病后扶元胜邪。功难尽述。
黄 人参 甘草 当归 橘皮 升麻 柴胡 白术 加生姜、大枣。水煎。
<目录>卷之一\提纲门<篇名>似中风属性:中风之有真假。限南北而分治者。不过曰病有标本。初无二途。如百病中。俱有因有证。盖因为本。而病为 标。古人尚论。仅言其证。三贤析论。并道其因。缘西北土地高寒。风气刚猛。真气空虚。卒为所中。名曰真中。
已列前幅。颇详审矣。若夫大江以南。两浙八闽。及滇南鬼方之域。天地之风气既殊。人之禀质亦异。且肥 人气居于表。瘦人阴亏于内。肥人多痰。瘦人多火。煎熬津液。凝结壅蔽。以致气道不利。蓄积成热。热极生 风。亦致僵仆。故曰类中。似与前论稍异。殊不知三贤虽各出一见。开示后学。其言似异。其旨实同。河间以 将息失宜。水不制火。丹溪以东南卑下。湿热生痰。痰热生风。东垣以气虚卒倒。力主培补。究竟真中者亦 由气体虚弱。荣卫失调。然后感于外邪。其因火因气因湿者。亦未必绝无外邪侵侮而作也。若夫外邪侵 侮。则因火因气因湿。各自为症。又何暇为歪僻瘫痪。暴仆暴喑之候乎。乃知古今一理。幸毋岐为二途可也。
\x火中\x 风自火出。(易经)故火病多因热生。俗云风者。言末而忘其本也。良由将息失宜。五志过极。心火暴甚。肾水 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热气怫郁而卒倒无知。轻者筋脉虽挛。发过自醒。重者阴气暴绝。阳气后竭 而死。故痰涎者。瘫痪者。口噤者。筋急者。皆为风热之症也。其阴虚者。地黄汤。阴阳两虚者。地黄饮子。若风 火相煽。忽然昏冒。脉洪大。发热恶寒者。防风通圣散。不恶寒反恶热而烦躁者。此风热内郁。宜泻青丸。面 赤昏闷。心神不爽。此心火太旺。牛黄清心丸。若胸闷烦渴。便闭脉大。此火热内盛。宜滚痰丸。(微论)若发热 面赤。脉弦大而虚。足暖者。此肝血虚而肝火旺。宜加味逍遥散。(立斋)均一火。中有虚实不同如此。可不详辨哉。
\x痰中\x 东南之人。气温地湿。多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所谓亢则害。承乃制也。故凡卒然麻眩。舌本强直。痰涎 有声。四肢不举。脉象洪滑者。悉属于湿热。重者不醒为痰中。轻者自醒为痰厥。宜导痰汤主之。(丹溪)醒后 见虚症者。清燥汤主之。(东垣)又有酒湿痹症。口 眼斜。舌强肢废。浑似中风。当泻湿毒。从微汗微下之法。
(元戎)其脉滑数。或沉弦而数。口角流涎。偏枯口噤者。皆痰热在内。上溢于阳明也。筋挛急者。痰凝不利也。
筋反纵者。血液衰耗也。然筋挛易愈。筋痿难复。(立斋)
\x气中\x 恚怒太过。逆气上升。每多卒厥。有类暴中。牙关紧闭。身冷脉沉。口无痰沫。此为中气。与中风身温脉浮。口 多涎沫为异耳。若作风治则误。宜八味顺气散。(许学士)重者竹沥姜汁。调苏合香丸。经言。无故而喑。脉不至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