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454-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第70页

宜煮荠 ,甘草汁饮之,通除诸毒药。
【注】凡诸毒多借饮食以投毒,而服毒之人,原自不知,若觉之,则时时煮甘草、荠 汤饮之,以二物能解草石百毒也。
<目录>卷八<篇名>正误存疑篇属性:《金匮要略》一书,其世远而就阙误也,与《伤寒论》等。如 长“ ”字,与缓 中补虚用大黄 虫丸主之之类,俱不可以为法。爰加斟酌其改移删补诸式,与夫存疑之 二十八条,悉仿《伤寒论》叙次云。
<目录>卷八\正误存疑篇<篇名>正误属性:师曰∶病患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 啾啾然细而长者,头〔腹〕中病。
【按】“头中病”之“头”字,当是“腹”字。经中从无头中病之文,且文义不属,
当改之。
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 〔远〕;在下焦者,其吸远〔促〕。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按】“吸促”之“促”字,当是“远”字,“吸远”之“远”字,当是“促”字,方合病 义,当移之。
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抟,血〔厥〕气入脏即死,入 腑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 入腑,即愈。
【按】“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抟”之十八字,文理不顺,衍 文也,当删之。血气入脏之“血”字,当是“厥”字,始与卒厥相合,当改之。
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 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 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 在其中。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 〔 〕 之邪,从口入者,宿食 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 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按】字典无“ ”字,当是“ ”字。 音倾,侧水也。后之积聚门, 气之 “”字,亦误。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 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按】此条注,详见《伤寒论·太阴篇》内,故不复释。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小便不利),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按】“如渴者”之下,当有“小便不利”四字。必是遗失,当补之。
<目录>卷八\正误存疑篇<篇名>正误属性: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 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抟,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 蛇。
【按】“痉病也”之下诸句,与上文义不属。与后条之“为欲解,脉如故”诸句,文 义相属,宜分于彼。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按】“反恶寒”之“反”字,衍文也。玩痉病之条自知,当恶寒也。宜删之。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抟,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暴腹胀大 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按】“暴腹胀大者”五字,衍文也,当删之。
<目录>卷八\正误存疑篇<篇名>正误属性: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沉〕紧者下之瘥,弦迟者可温 之,弦(浮)紧者,可发汗针灸也,弦浮〔滑〕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 食消息止之。
【按】“弦小紧者”之“小”字,当是“沉”字,则有可下之理。弦紧者,当是“弦 浮紧”,则有可发汗之理。弦浮大者,当是“弦滑大”,则有可吐之理。且不遗本文疟脉 自弦之意,当改之补之。
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 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肌肉。
【按】此言瘅疟,其文脱简,《内经》已详,不复释。
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按】此言温疟,其文脱筒,《内经》已详,不复释。
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
【按】此言牝疟,其文脱简,《内经》已详,不复释。
<目录>卷八\正误存疑篇<篇名>正误属性:(寸口脉迟〔浮〕而缓,迟〔浮〕则为寒〔风〕,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 为中风;邪气中经,)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
正气引邪, 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
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按】“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抟,邪在皮肤”,此五句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