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453-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第43页

涩属阴不属阳得无疑乎?今观本文内,脉弦者生之“弦”字,当是“滑”字。
若是“弦”字,弦为阴负之脉,岂有必生之理?惟滑脉为阳,始有生理。滑者通,涩者 塞,凡物理皆以通为生,塞为死。玩上条脉滑而疾者小承气主之,脉微涩者,里虚为难治,益见其误。
【注】伤寒,若吐、若下后,津液已亡,而表不解,邪因入里,不大便五六日,上至 十余日仍不大便,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者,此乃表邪悉罢,里热渐深也,仍宜大承汤,荡 尽余邪,以存阴液,自可愈也。若因循失下,以致独语如见鬼状,病势剧者,则不识人,循 衣摸床,惊惕不安,微喘直视,见一切阳亢阴微,孤阳无根据,神明扰乱之象。当此之际,
惟诊其脉滑者为实,堪下则生;涩者为虚,难下则死。若病势微者,但见潮热、谵语、不 大便之证,而无前神昏等剧者,宜以大承气汤下之,若一服利,即止后服,盖恐其过也。
【按】循衣摸床,危恶之候也。一以阴气未竭为可治,如太阳中风,火劫变逆,捻衣 摸床,小便利者生,不利者死是也。一以阳热之极为可攻,如阳明里热成实,循衣摸床,
脉滑者生,涩者死是也。大抵此证,多生于汗、吐、下后,阳气大虚,精神失守。经曰∶ 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虚故四肢扰乱失所倚也,以独参汤救之;汗多者,以参 汤;厥 冷者,以参附汤治之。愈者不少,不可概谓阳极阴竭也。
【集注】喻昌曰∶此条举谵语之势重者为言。而势重之中,复分二等∶剧者主死;微 者主生。故以大承气汤下之。
程知曰∶娄全善治循衣摸床,每以补益 得愈,亦因其脉证之不足也。刘守真每以承气治热病,法虽祖于仲景,而辨证其未能如 此详悉,故开后人卤莽之端。又曰∶喘则气欲上脱;微喘者邪实于内,而又不能大喘也。
不识人循衣摸床,心欲绝也;动惕不安,肝欲绝也;微喘,肺欲绝也;直视,肾欲绝也。
《内经》所谓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脏腑不通,故脉涩者死也。
汪琥曰∶日晡所发潮热者,腑实燥甚,故当其经气王时发潮热也。独语者,即谵语也。
病患自言为谵,独语如见鬼状,乃阳明腑实而妄见妄闻。剧者,甚也。成注云∶热甚昏 冒正气,故不识人。循衣摸床者,阳热偏胜而躁动于手也。惕而不安者,胃热冲膈,心 神为之不宁也。又胃热甚而气上逆则喘,直视则邪干脏矣。故其生死之机,须于脉候决之。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瘥,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以 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 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注】阳明病,本应自汗出,医误以为风邪,更重发汗,病已瘥,尚微烦不了了者,此 大便必硬故也。然无或满、或痛之苦者,以重汗亡津,胃中干燥,故大便硬,本无宿食 也。则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一日三四行,今日只再行,可知大便不久则出。盖小便数 少,则津液当还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自出,不须药也。
【集注】方有执曰∶水谷入胃,其精者为津液,粗者成渣滓。水精渗出肠胃之外,清 者为津液,浊者外而为汗,下而为小便。故汗与小便过多者,皆能夺乎津液,所以渣滓 之为大便者,干燥结硬而难出也。然二便者,水谷分行之道路,此通则彼塞,此塞则彼通,
小便出少,则津液还停胃中,必大便润而自出也。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 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注】此承上条详其义以明其治也。阳明病,自汗出,或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 液内竭,虽大便硬而无满痛之苦,不可攻之,当待津液还胃,自欲大便,燥屎已至直肠,难 出肛门之时,则用蜜煎润窍滋燥,导而利之。或土瓜根宣气通燥,或猪胆汁清热润燥,皆 可为引导法,择而用之可也。
【集注】成无己曰∶津液内竭,肠胃干燥,大便因硬,此非结热,故不可攻,宜以润药 外治而导引之。
张璐曰∶凡系多汗伤津,及屡经汗下不解,或尺中脉迟弱,元气素虚之人,当攻而 不可攻者,并宜导法。
程应旄曰∶小便自利者,津液未还入胃中,津液内竭而硬,故自欲大便,但苦不能 出耳。须有此光景时,方可从外导法,渍润其肠,肠润则水流就湿,津液自归还于胃,故 不但大便通,而小便亦从内转矣。
蜜煎导方
蜜七合,一味纳铜器中,微火煎之,稍凝似饴状,搅之勿令焦着,欲可丸,并手捻 作挺子,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硬,以纳谷道中,以手急抱,欲 大便时乃去之。
《内台方》用蜜五合,煎凝时,加皂角末五钱,蘸捻作挺,以猪胆汁或油润谷道,纳之。
猪胆汁方
大猪胆一枚,泻汁和法醋少许,以灌谷 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内台方》不用醋,以小竹管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