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453-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第38页

,言不大便也。
程应旄曰∶转属层次,不止有表罢、不罢之分;而表罢入里,复有燥实、燥不实之 辨,所以有不更衣之阳明病,有内实之阳明病,有大便难之阳明病也。其中有属表、属 里,所以下法有禁、有宜;受气有里实、里燥,所以下法有应大、应小。
汪琥曰∶或问太阳病若下矣,则胃中之物已去,纵亡津液,胃中干燥,未必复成内 实。答云∶方其太阳初病时,下之不当,徒亡津液,胃中之物去之不尽,邪传阳明而成 燥粪,故有内实之证。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 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注】阳明可下之证,不止于胃家实也。其纲有三,故又设问答以明之也。太阳之邪,
乘胃燥热,传入阳明,谓之太阳阳明,不更衣无所苦,名脾约者是也;太阳之邪,乘胃 宿食与燥热结,谓之正阳阳明,不大便,内实满痛,名胃家实者是也;太阳之邪已到少 阳,法当和解,而反发汗利小便,伤其津液,少阳之邪复乘胃燥,转属阳明,谓之少阳阳 明,大便涩而难出,名大便难者是也。
【集注】程知曰∶言三阳皆有入胃腑之证也。阳明为水谷之海,中土为万物所归,故 三阳经皆能入其腑。邪自太阳传入胃腑者,谓之太阳阳明;即经所谓太阳病,若吐、若下、
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是也;由脾之敛约,故用小承气微下以和之。邪自 阳明经传入胃腑者,谓之正阳阳明;即经所谓发热汗出,胃中燥硬谵语者是也,乃胃中 邪实;故用大承气以攻下之。邪自少阳转属胃腑者,谓之少阳阳明;即经所谓少阳不可 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者是也;系津液内竭,故用麻仁丸润下,以和其津液也。若 三阳外证未除,则阳明正治之法,又不可用矣。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按】自汗是阳明证,盗汗是少阳证,盗汗当是自汗,文义始属。
【注】阳明病在经,脉当浮长,入腑;脉当实大。今脉浮而紧,潮热有时者,是阳明 病而见太阳伤寒脉也,则知是从伤寒传来。太阳伤寒之邪未罢,必无汗,故虽见阳明潮热 发作有时之证,仍当从太阳阳明伤寒治之,宜麻黄加葛根汤汗之。若见潮热发作有时之证,
而脉但浮不紧,是阳明病而见太阳中风脉也,则知是从中风传来。太阳中风之邪未罢,必 自汗出,当从太阳阳明中风治之,宜桂枝加葛根汤解之。
【集注】沈明宗曰∶此阳明证而见太阳脉也。脉浮而紧,太阳表寒未罢之脉;潮热发 作有时,则阳明里证已具;但浮者,太阳风伤卫脉,故必汗出也。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按】汗出多之下,当有“发热”二字;若无此二字,脉迟,汗出多,微恶寒,乃是 表阳虚,桂枝附子汤证也,岂有用桂枝汤发汗之理乎?必是传写之遗。
【注】阳明病脉当数大,今脉迟汗出多,设不发热恶寒,是太阳表邪已解矣。今发热 微恶寒,是表犹未尽解也,故宜桂枝汤解肌以发其汗,使初入阳明之表邪,仍还表而出也。
【集注】程知曰∶此言中风传阳明,表邪未解,仍宜用桂枝汤以解肌也。
汪琥曰∶此太阳病初传阳明经,中有风邪也。脉迟者,太阳中风缓脉之所变,传至 阳明,邪将入里,故脉变迟,汗出多者,阳明热而肌腠疏也。微恶寒者,在表风邪未尽 也。故仍从太阳中风例治之。又曰∶虽从太阳例治,但既云阳明病,仲景法还宜用桂枝 加葛根汤为是。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注】阳明病,脉应浮大,证应汗出。今脉但浮,表病脉也;无汗而喘,表实证也。是 太阳之邪,未悉入阳明,犹在表也。当仍从太阳伤寒治之,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集注】张璐曰∶阳明荣卫难辨,辨之全藉于脉证。风邪之脉,传至阳明,自汗已多,
则缓去而迟在;寒邪之脉,传至阳明,发热已甚,则紧去而浮在。此皆邪气在经之征。若 入腑,则迟者必数,浮者必实矣。设不数不实,非胃实也,必不胜攻下矣。
汪琥曰∶无汗而喘,但浮不紧,何以定其为阳明病?必其人目痛鼻干,身热不得眠,
故云阳明病也。
魏荔彤曰∶此太阳阳明之证,入阳明未深,故令其邪仍自表出,不至归于胃而无所复传也。
阳脉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 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注】此承上条互详其脉,以出其证也。脉阳微,谓脉浮无力而微也;阳脉实,谓脉 浮有力而盛也。凡中风伤寒脉,阳微则热微,微热蒸表作汗;若汗出少者,为自和欲解,汗 出多者,为太过不解也。阳脉实则热盛,因热盛而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汗出太 过,则阳极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而成内实之证矣。势不得不用下法。故欲发其汗者,
不可不早虑及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