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知曰∶此言中风传阳明,表邪未解,仍宜用桂枝汤以解肌也。
汪琥曰∶此太阳病初传阳明经,中有风邪也。脉迟者,太阳中风缓脉之所变,传至
阳明,邪将入里,故脉变迟,汗出多者,阳明热而肌腠疏也。微恶寒者,在表风邪未尽
也。故仍从太阳中风例治之。又曰∶虽从太阳例治,但既云阳明病,仲景法还宜用桂枝
加葛根汤为是。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注】阳明病,脉应浮大,证应汗出。今脉但浮,表病脉也;无汗而喘,表实证也。是
太阳之邪,未悉入阳明,犹在表也。当仍从太阳伤寒治之,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集注】张璐曰∶阳明荣卫难辨,辨之全藉于脉证。风邪之脉,传至阳明,自汗已多,
则缓去而迟在;寒邪之脉,传至阳明,发热已甚,则紧去而浮在。此皆邪气在经之征。若
入腑,则迟者必数,浮者必实矣。设不数不实,非胃实也,必不胜攻下矣。
汪琥曰∶无汗而喘,但浮不紧,何以定其为阳明病?必其人目痛鼻干,身热不得眠,
故云阳明病也。
魏荔彤曰∶此太阳阳明之证,入阳明未深,故令其邪仍自表出,不至归于胃而无所复传也。
阳脉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
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注】此承上条互详其脉,以出其证也。脉阳微,谓脉浮无力而微也;阳脉实,谓脉
浮有力而盛也。凡中风伤寒脉,阳微则热微,微热蒸表作汗;若汗出少者,为自和欲解,汗
出多者,为太过不解也。阳脉实则热盛,因热盛而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汗出太
过,则阳极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而成内实之证矣。势不得不用下法。故欲发其汗者,
不可不早虑及此也。
【集注】喻昌曰∶阳微者,中风之脉,阳微缓也;阳实者,伤寒之脉,阳紧实也;阳
绝,即亡津液之互辞。仲景每于亡津液者,悉名无阳。玩本文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
硬甚明。伤寒发太阳膀胱经之汗,即当顾虑阳气,以膀胱主气化故也。发阳明胃经之汗,
即当顾虑阴津,以胃中藏津液故也。所以阳明多有热越之证,谓胃中津液随热而尽越于
外,汗出不止耳。然则阳明病,不论中风,伤寒,脉微,脉实,汗出少而邪将自解,汗出
多则阴津易致竭绝也。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注】阳明病法当汗多,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以其人胃气久虚,邪郁于太
阳之表,阳明肌腠不能宣发作汗故也。宜葛根汤小剂微汗,和其肌表,自可愈也。
【集注】汪琥曰∶按此条论仲景无治法。常器之云∶可用桂枝加黄 汤。郭雍云∶宜
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不知上二汤,皆太阳经药,今系阳明无汗证,仍宜用葛根汤主之。
魏荔彤曰∶阳明病法应多汗,今反无汗,但见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邪热欲出表作汗,
而正气衰弱不能达之也。
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
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注】阳明病,初欲食,知其从中风热邪传来也,阳明受邪,当小便数,大便硬,今
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知津未伤而胃自和,不成里实也。既不成实,则在经之邪本轻,可
自愈也。若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是太阳之表未除也。奄,忽也。忽然发狂,
然汗出而解者,盖以太阳传来之邪本轻,阳明所受之邪自浅,津未伤而胃自和,仍当还
表作解也。然必待发狂而解者,此胃中水气不胜,初欲食之谷气,谷气长阳化热,水不
胜热,酿汗共并而出,所以发狂作解也。凡将汗解,脉必先浮,今言脉紧则愈者,亦邪
还于表,欲解应见之脉也。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 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注】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为太阳之邪欲传也。若无汗,为太阳阳明之表尚在,
汗之可也。今反汗出 然者,是邪已转属阳明之腑,可下不可汗也。
【集注】成无己曰∶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者,太阳受病也。若反汗出 然者,是
太阳之邪转属阳明也。故经曰∶阳明病法多汗。
方有执曰∶呕不能食,热入胃也。反汗出者,肌肉着热,肤腠反开也。
程应旄曰∶太阳本证现下,而反汗出 然者,虽表证未罢,已是转属阳明也。
,连绵之意,即俗云汗一身不了又一身是也。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注】伤寒之邪,传入阳明,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虽有燥渴,乃大青龙汤
证,不可与白虎汤。即有阳明渴欲饮水热证,应与白虎者,亦必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