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
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按】“伤寒”二字之下,当有“若汗”二字,盖发汗较吐下更伤津液为多也。时时恶
风,当是时汗恶风,若非汗字,则时时恶风,是表不解,白虎汤在所禁也。论中谓发热无
汗,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读者细玩经文自知。
【注】伤寒,若汗、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以致热结表里,时汗恶风者,结热
在表未解也;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结热在里已彰也。故曰表里俱热,宜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以白虎能外解肌热,内清里热也。加人参者,因汗、吐、下后,津
亡气弱,藉此以益气生津也。
【按】大青龙汤治太阳表里俱热,表多里少,故不渴也。白虎汤治阳明表里俱热,里
多表少,故大渴也。今大渴燥烦,时汗恶风,是热在阳明又兼太阳也。而用白虎汤者,以
阳明里热证多,太阳表热证少也。若无汗微渴,则为太阳表证多,即表里大热,又当用大青龙汤矣。
【集注】喻昌曰∶玩此条本文,热结在里,表里俱热,已自酌量,惟热结在里,所以表
热不除,况加大渴饮水,安得不以清热为急耶!
程知曰∶表热者,身热也;里热者,内热也。以汗、吐、下后不解,故邪气乘虚结
为里热;惟结热在里,所以表热不除,有恶风证也。大渴引饮,里热炽盛,安得不以白
虎急解之。石膏辛寒,能清里热,兼散表热也;惟其在汗、吐、下后,故必加人参以顾其正气也。
汪琥曰∶与白虎汤加人参扶正气,以分解内外之邪热。要之,此汤惟正气虚而邪气
微者宜之;若邪气甚者,不敢轻加人参也。
\x白虎加人参汤方\x(见阳明篇)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按】脉浮数之下当有“小便不利”四字,若无此四字,则为阳明内热口燥之烦渴,白
虎汤证也。以其有小便不利烦渴,则为太阳水热瘀结之烦渴,五苓散证也。况无小便不
利证而用五苓散,则犯重竭津液之禁矣。太阳上编,类此证者数条,唯一条水入即吐,水
不下行,故无小便不利之文,此条应有“小便不利”四字。
【注】发汗已,为太阳病已发过汗也。脉浮数,知邪仍在表也。若小便利而烦渴者,是
初入阳明胃热,白虎汤证也。今小便不利而烦渴,是太阳腑病,膀胱水蓄,五苓证也。故
用五苓散,如法服之,外疏内利,表里均得解矣。
【集注】方有执曰∶已者言发汗毕,非谓表病罢也。烦渴者,膀胱水蓄,不化津液,故
用四苓以利之;浮数者,外表未除,故凭一桂以和之,所以谓五苓能两解表里也。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注】此申上条或渴而不烦,或烦而不渴者,以别其治也。伤寒发汗后,脉浮数,汗
出烦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今惟曰汗出者,省文也。渴而不烦,是饮盛于热,故
亦以五苓散主之,利水以化津也。若不烦且不渴者,是里无热也。惟脉浮数汗出,小便
不利,是荣卫不和也,故主以茯苓甘草汤和表以利水也。
【集注】郑重光曰∶伤寒本无汗,汗因发而出也。上条烦而渴,此条但渴不烦,里证
较轻,治亦不殊;若更不渴,则内无燥,里病少而表证犹多也。故用桂枝汤之三,五苓
散之一,示三表一里之意,易名曰茯苓甘草汤者,乃桂枝五苓之变制也。
\x茯苓甘草汤方\x
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 生姜(切,三两) 甘草(炙,一两)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方解】是方乃仿桂枝、五苓二方之义,小制其法也。有脉浮数汗出之表,故主以桂
枝。去大枣、芍药者,因有小便不利之里,恐滞敛而有碍于癃闭也。五苓去术、泽、猪苓
者,因不渴不烦,里饮无多,惟小便一利可愈,恐过于燥渗伤阴也。
【集解】汪琥曰∶五苓散、茯苓甘草汤二方,皆太阳标本齐病,表里兼主之剂。何谓
标?太阳之经是也。何谓本?膀胱之腑是也。经在表,本在里。五苓散,邪已入腑表证已
微,故方中只用桂枝一味以主表,其余四味
皆主里之药也。茯苓甘草证,邪犹在经,里证尚少,故方中只用茯苓一味以主里,其余
三味皆主表之药也。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
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注】伤寒未发热,脉多浮紧,寒盛也。已发热,脉多浮数,热盛也。均宜麻黄汤发
汗则愈。若不发汗而误下之,不成逆坏者,必其人里气素实也。故惟见失汗身重之表,误
下心悸之里,则不可复发其汗;当待其表里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