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432-脉症治方-第9页

br>妇人热入血室。加当归(一钱五分)、红花(一钱)。男子加生地黄(一钱五分)。
又方 大柴胡汤治阳明内实。大便难。不恶寒。反恶热。
柴胡(三钱) 黄芩 芍药 枳实(各二钱) 半夏(钱半) 甘草(五分) 大黄(壮者五钱虚者三钱)
上作一服。姜三片。枣一枚。水二钟。将诸药先煎。将熟。再下大黄。煎四五沸。约一钟。
热服以微利为度。若大满大实者。根据后加减利之。
本方加桂枝(二钱)、名桂枝大黄汤。去黄芩。
本方加芒硝(二钱)、浓朴(一钱五分),去柴胡、黄芩、半夏、甘草,名大承气汤。
只加浓朴、名小承气汤。加桃仁(二钱)、名桃仁承气汤。此数方皆宜量虚实斟酌用之。
又方 理中汤治太阴自利不渴。实多而呕。腹满鸭溏霍乱。
人参(二钱) 白术(二钱) 干姜(二钱) 甘草(一钱)
上作一服。水一钟半。煎服。或丸。名理中丸。
诸结胸。或太阴症下之。胸而鞭。加黄芩(一钱五分)、枳壳(一钱五分)、桔梗(一钱)、寒实结胸本方加枳实。
名枳实理中汤。
腹满下利。加附子(二钱)名附子理中汤。
动气。左右上下。加桂(二钱),去水。
吐多者。加生姜,去术、下多者。倍术。
小便不利。加茯苓(二钱)。
渴。加乌梅(三个)。
腹痛。加桂枝(一钱五分)、芍药(二钱)。
又方 四逆汤治直中阴经寒症。以此温之。
附子(五钱) 干姜(四钱) 甘草(二钱)
上作一服。水煎温服。附子若加至一两。
名通脉四逆汤。厥逆下利。脉不至。附子加至六七 片、痢止。脉不出。加人参(三钱)、麦门冬(二钱)、五味子(一钱)。
上仲景先生正伤寒方也。六经正治。宜根据此加减用之。兼有变症。须参全书。兹不备录。
又方 易老九味羌活汤治春夏秋伤寒通用。太阳阳明经药也。
羌活 防风 苍术(各一钱五分) 川芎 白芷 黄芩(各一钱) 细辛(五分) 生地黄(八分)
上作一服。用生姜三片。葱白三根。水二钟。煎热服。夏月。本方加石膏、知母、名神术散 不作汗。本方加苏叶、喘而恶寒。身热。加杏仁、生地黄 、汗后不解。宜 服。汗下兼行。本方加大黄、如釜底抽薪之法。
其春夏秋。感冒非时伤寒。亦有头疼身热恶寒之症。脉浮缓。自汗。宜实表。本方去苍术。
加白术、汗不止。加黄 (一钱五分)、再不止。以小柴胡,加桂枝芍药(各一钱)、如神。
胸中饱闷。加枳壳、桔梗,去生地黄(结胸加同)。
身热不退。加柴胡(一钱五分)、倍黄芩。
燥渴。加石膏、知母(各一钱五分)、粳米(一撮)。夹内伤。加白术、陈皮、半夏、藿香、浓朴(各一钱),去生地 黄、潮热似疟。加柴胡(一钱五分)、青皮(八分)。
发狂。加黄连、石膏(各一钱五分)、大黄(三钱),去生地细辛。
发黄。加茵陈(一钱五分)、茯苓、山栀(各一钱二分),去细辛、生地。
湿症。加五苓散、倍苍术,去生地、细辛、小便不利。加减同。
大便秘。五六日不大便,加浓朴、枳实(各八分)、大黄(三钱)、芒硝(一钱五分),去细辛。
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加当归、白术(各一钱五分),去细辛、倍苍术。
寒湿。腰腿膝痛。加杜仲、牛膝、木瓜、防己,去川芎、细辛。
又方 香苏散春月用。治伤寒伤风。
紫苏叶(二钱) 香附子(二钱) 陈皮(一钱) 甘草(五分)
上作一服。姜三片。葱白三根。水一钟半。煎八分。热服。
头痛。加川芎、白芷(各一钱)、名芎芷香苏散。
头痛如斧劈。加石膏(二钱)、葱头连须(三根)。
偏正头痛。加石膏(二钱)、薄荷、细辛(各七分)。
太阳穴痛。加荆芥穗(一钱)、石膏(一钱五分)。
伤风自汗。加桂枝(一钱)、无汗。加麻黄、干葛、薄荷(各一钱)。
伤风发热恶寒。加柴胡、黄芩、苍术(各一钱五分)。
咳嗽不止。加半夏、茯苓、贝母、杏仁(各一钱)。
胸膈痞塞。加黄连、枳实、桔梗(各八分)。
伤寒鼻塞声重。咽膈不利。加苦梗、旋复花(各八分)。
伤寒涎壅盛。加南星、半夏(各一钱五分)、姜汁(半盏)、竹沥(一盏)。
气促不安。加大腹皮、桑白皮(各一钱)。
鼻塞不闻香臭。加羌活、荆芥穗(各一钱)。
伤风寒。蕴热。吐血。衄血。加麦门冬、黄芩、黄麻(各一钱)。
伤风寒。中脘寒。不思饮食。加白术(一钱五分)、砂仁、青皮(各七分)。
呕吐恶心不止。加干姜、砂仁(各八分)、半夏(一钱五分)。
饮食不能消化。加砂仁(七分)、山楂、麦芽(各一钱)、青皮(八分)。
伤风寒时作寒栗。加桂枝(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