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之。
胎漏方
血虚有热。
地黄(生一半,熟一半) 白术(一两) 黄芩(炒) 枳壳(各半两)
煎汤,调下地黄末。
【目录】卷四【篇名】六十三、小儿证属性:
【脉】
八至者平,九至者伤,十至者困。紧为风痫,沉为乳不消,弦急客忤气 ;沉而数者,骨间有热。脉小,大便赤青飧泄,手足温者生,寒者难已。
【证】
有四,曰惊、疳、吐、泻。
病,其头毛皆上逆者死;汗出如珠,着身不流者死。
【因治】
有二∶曰饱、暖。
小儿十六岁前,禀纯阳气,为热多也。
小儿肠胃常脆,饱食难化,食则生积为痰。肝则有余,肾尚不足,肝病亦多也。
张,皆归之湿热。常以牵牛、大黄、木通为丸,以治诸病。
惊,因热痰,主急,当泻,降火痰丸,养血汤下;因脾虚,主慢,当补,朱砂安神丸,
参术汤下。
疳,因土热也。 川连(去热,二钱) 胡黄连(去果子积,半钱) 阿魏(去肉积,醋浸)
神曲(各一钱)
丸如米大。
啼,因肝热。姜汁炒川连、甘草、竹叶。煎服。
吐泻脾虚。
斑疹是火,与前丹疹条下同。
夫恶血留于命门,伏于一隅,待气虚、血虚、脾损,相火生焉。二火交炽,煎熬太阴,
其证 呵欠,寒热喷嚏,手足梢冷,睡惊,俱属少阳相火、少阴君火显证。自吐、吐泻者,邪出也 ,即吉。宜消毒解火;大便不利,当微利之。身温者顺,身凉者逆。
痘同疹论,切忌热药(亦勿泥)。
宜分气血
虚则补之。气虚四君,血虚四物。吐泻少食,为里虚;陷白倒靥,
面灰白,为表虚。不吐泻能食,为实,宜解毒,芩、连等是也。实则更补,必结痈脓也。
解毒方
丝瓜 升麻 白芍(酒炒) 甘草 糖球 黑豆 犀角 朱砂 单用丝瓜煮汤亦可。
血痢三黄汤
食积利用。
炒曲 苍术 白芍 黄芩 白术 甘草 陈皮 茯苓 下保和丸。
治小儿虫用
胡黄连 川连 芜荑 山楂 神曲 青陈皮 芦荟 和丸。
急、慢惊风 辰砂一颗、全蝎一枚,生犬血,快研,服。
【目录】卷四【篇名】六十四、杂证属性:湿热,相火病多,土火病多。气常有余,血常不足。肥人血多、湿多;瘦人气实、热多 。白 者,肺气弱,血不足;黑者,肾气有余,忌黄 。热伤血,不能养筋,故为拘挛;湿伤筋,
不能束骨,故为痿弱。
气属阳,无寒之理,下用补相间;劳病忌寒药,此东垣之旨也。寒不得热,是无火也;
热不得寒,是无水也。肺痈,非吐不可。
辛苦、饥饱,疼痛皆伤血。服药之力峻,须用酸收。指甲卷,是血少不养筋。身如被打 ,湿伤血也;亦有血虚而痛。腑病责脏用,脏病责腑用。气血弱,远枳壳,以其损气也;血 盛忌丁香,以其益气也。
治病先调气。病分气血阴阳。昼增夜静,是阳气病,而血不病;夜增昼静,是阴血病,
而气不病。夜静日恶寒,是阴上溢于阳;日夜并恶寒,是阴部大盛,兼有其阳,当泻其寒、
峻补其阳。夜静日热,是阳盛于本部;日静夜恶寒,是阴盛于本部。日安夜躁烦,是阳气下 溜于阴中,当泻其阳,峻补其虚;日恶寒夜烦躁,为阴阳交,饮食不入,必死。伤寒、中暑 ,与伤饮食一般。人火正治,诸龙火反治。
诸病有郁,治之可开。恶心,有热,有痰,有虚。悲者,火乘金。阳绝则阴亏,阴气若 盛,
阳无暴绝之理。虚劳,不受补者死。诸病发热者,风、寒、暑、湿、燥、火七情,皆能发热 。寒湿同性,火燥同途,非也。寒宜温之,湿宜燥之,火宜降之、凉之,燥宜润之。诸病寻 痰火,痰火生异证。
诊脉、观形、察证,三者殊途,不可执一。
诸病先睹胃气。
【目录】卷四【篇名】六十五、杂治属性:
恶寒
有湿痰积中,脉沉缓,抑遏阳气,不得外泄,身必恶寒。宜江茶入香油、
姜汁吐其痰 ,以通经散去麻、硝、黄,加归、地黄。伏脉,有热甚而血虚,亦恶寒。脉沉而涩,宜四物 倍地黄、术、 、柏、参、甘草。
战栗有热
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掣,动也。子母传故泄,理 中主之。
劳风
法在肺下,使人强上冥视。劳生热,唾出若涕;感风,恶风而振寒。肺主 皮毛,宜通经散加半夏、归。
痹气
乃阴气盛而血不荣,故身寒如水中,皆虚寒之证,宜姜、附。
五实五虚
脉盛、脉细,心;皮热、皮寒,肺;腹胀、饮食不入,脾;闷瞀、气 少,肝;前后不通、泄利前后,肾。
阴滞于阳
有作劳而冷,饮酒醉,次日膈痛似饥,过饱,遂成左胁痛有块,脉细 涩 沉数,服韭汁、桃仁、童便等安。又有如前,左乳痛有核,服石膏、白芷、干葛、栝蒌、蜂 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