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及奇经之脉。皆循腰而上。病则上下不通。阴阳间阻。而为腰痛之证。简按此
胜于旧注。
\x不可以俯仰\x 甲乙。作得俯不得仰。为是。
\x 阳筋之间\x 甲乙。筋之。作之筋。为是。
\x上 数寸衡居\x 马张仍王注。吴云。 阳。浮 委阳二穴也。上 数寸。上于委中数寸也。衡居。令
病患平坐也。志云。 阳。谓足太阳之浮 。高云。刺之在浮 会阳大筋之间。申明会阳之穴。上浮 数寸。
横居臀下也。简按数说未允。楼氏引王注云。今详委阳。正在 外廉横纹尽处是穴。非上 也。殷门。上 一
尺是穴。非数寸也。盖 阳筋者。按 内外廉。各有一大筋。上结于臀。今谓外廉之大筋。故曰阳筋也。上
数寸。于外廉大筋之两间。视其血络盛者横居。为二 出血。此说极是。甲乙别条。有殷门主之病候。与此同
当参考。
\x会阴之脉\x 马云。会阴者。本任脉经之穴名。督脉由会阴。而行于背。则会阴之脉。自腰下会于后阴
。其脉受邪。亦能使人腰痛也。高云。会阴。在大便之前。小便之后。任督二脉。相会于前后二阴间。故曰会阴。
\x漯漯然\x 甲乙。作 然。熊音。漯。徒合反。音踏。张。音磊。简按 漯。水攒聚貌。见木玄虚海赋注。
\x饮已欲走\x 高云。漯漯然汗出。阴气虚。而阴液外注也。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阳气虚。而阳
热外驰也。
\x直阳之脉\x 马吴张并据王注。高云。直阳。太阳与督脉相合之脉也。简按任脉与督脉相合之脉。盖
直值通用。(见于史
记宁成传。)遇也。即两脉会遇之义。新校正。直阳之脉。即会阴之脉。是也。王注骨空论云。任脉波脉督脉
者。一源而三歧也。以任脉循背者。谓之督脉。自少腹直上者。谓之任脉。是以背腹阴阳。别为名目尔。知是
二脉分歧之处。即其会遇之地。故名之会阴。亦名直阳耳。志云。会阳节后。当有刺条。刺直阳之前。宜有腰
痛。或简脱与。抑督与任交病。在阴而取之阳耶。此说近是。然未察直阳即会阴也。
\x跷上 下五寸\x 甲乙。五寸。作三所。高云。三 者。刺阳跷之申脉。太阳之 中。又跷上 下。各
相去五寸之承山。皆有血络横居。视其盛者刺其血。由此言之。则跷与 。及跷上 下。但刺横居之血络。不
必拘于穴也。
\x飞阳之脉\x 马云。本足太阳经穴名也。此穴为足太阳之络。别走少阴。吴张同。高云。飞阳。阴维之
脉也。阴维之脉。起于足少阴之筑宾。今曰飞阳者。经脉篇云。足太阳之别。名曰飞阳。去踝七寸。别走少阴。
是飞阳乃别出于太阳。而仍走少阴也。简按高志仍王注。考经脉篇。飞阳。在去踝七寸。且在少阴之后。而下
文云。在内踝上五寸。又云。少阴之前。乃知飞阳非太阳经之飞阳也。下文云。阴维之会。亦知飞阳是非阴维
之脉也。盖此指足厥阴蠡沟穴。经脉篇云。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从阴经而走阳经。
故名飞阳。义或取于此欤。前注恐误。
\x怫怫然\x 张云。言痛状如嗔愤也。
\x内踝上五寸\x 甲乙。作二寸。简按王注为复溜。故新校正。据甲乙改二寸。马张高并云。筑宾穴。简
按考甲乙诸书。筑宾穴云。在内踝上 分中。而不云在五寸。则其说难凭。
\x少阴之前\x 简按复溜筑宾。俱是少阴经穴。若根据前注。之前二字。属衍文。
\x阴维之会\x 简按甲乙云。筑宾。阴维之 。在足内踝上 分中。此谓刺内踝上五寸。与阴维之会二
穴。王意亦尔。
\x昌阳之脉\x 马云。昌阳。系足少阴肾经穴名。又名复溜。足少阴之脉。其直行者。从肾上贯肝膈。
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故昌阳之脉。令人腰痛。其痛引膺。以膺即胸之旁
也。张吴同。简按甲乙。复溜。一名昌阳。下文云。舌卷不能言。亦少阴所注故尔。今从马注。
\x反折\x 吴云。少阴合于太阳。故反折。
\x内筋\x 马云。以复溜在内筋中。为二 。其穴在踝上大筋之前。太阴经之后。踝上二寸所。张云。
内筋。筋之内也。即复溜穴。简按志高俱据王为交信。盖复溜交信。并在内踝上二寸。止隔一条筋。前是复溜。
后是交信。而此云昌阳之脉。当从马张。
\x大筋前太阴后\x 甲乙。无前太阴三字。当是脱文。
\x散脉\x 马云。愚于此节散脉有疑。何王注便以为足太阴之地机。遍考他处。又无散脉之说。但按地
机穴。亦治腰痛不可俯仰。故且从王注耳。吴云。散脉。阳明别络之散行者也。高云。冲脉也。冲脉起于胞中。
秉阴血而澹渗皮肤。一如太阳通体之解脉。故曰散脉。急不充于皮肤。故腰痛而身热。志同。简按高及志。以
同阴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