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调。或弦涩细数。是皆邪脉。则真病也。若六脉和
滑。而身有不安者。其为胎气无疑矣。
\x三阳之动\x 动。甲乙作盛。张云。阳脉者。火邪也。凡病热者。必因于阳。故三阳之脉。其动甚也。
\x人迎一盛少阳\x 甲乙。盛下有在字。下同。
\x入阴也\x 张云。人迎足阳明脉。所以候阳也。如终始禁服六节脏象等篇。俱详明其义。凡邪热在表。
三阳既毕。则入于阴分矣。简按吴。入上。补未字。非。
\x阳入于阴\x 张云。头主阳。腹主阴。阳邪在头则头痛。及其入于阴分。则腹为 胀也。简按吴。阳
上。补始字。赘。



<目录>卷五

<篇名>刺腰痛论篇第四十一

属性:\x尻\x 熊音。苦高反。简案说文。尻。HT 也。从尸。九声。广雅。尻。臀也。又增韵。丘刀切。脊梁
尽处。此与古义异。当考。
\x如重状\x 重。甲乙作肿。
\x太阳正经\x 经别篇曰。足太阳之正。别入于 中。高据
王注。为是。马张以为昆仑穴。误。
\x循循然\x 吴云。循循。渐也。言渐次不可以俯仰也。张云。迟滞貌。简按离合真邪论云。其行于脉中
循循然。当从吴注。
\x不可以顾\x 甲乙。顾上。有左右二字。
\x成骨\x 甲乙。作盛骨。吴云。成骨之端。阳关穴也。张同。志云。膝外廉阳陵泉之下。(当作上)有
独起之骨。为成骨。盖足少阳主骨。至此筋骨交会之处。楼氏纲目云。按此谓阳陵泉穴。简按甲乙。阳关。在
阳陵泉上三寸。犊鼻外陷者中。阳陵泉。在膝下一寸。 外廉陷者中。考王注。二穴并不相当。必是别穴。沈
氏释骨云。膝之上下内外。皆以髌为断。成骨之旁。 骨之端。不至上旁膝。膝。乃 之讹也。此说有理。
\x如有见者善悲\x 吴云。仲景所谓如见鬼状。是也。善悲者。阳明热甚。而神消亡也。经曰。神有余则
笑不休。不足则悲。此之谓也。
\x 前\x 新校正云。 。甲乙作 。今甲乙作 。简按 。字书。牛脊骨。 。说文。胫端也。广雅。
胫也。然本经 通用。
\x上下和之\x 张云。兼上下巨虚而言也。志高同。
\x内踝上二 \x 高云。左右太溪二 。简按当以复溜为正。
\x不可复也\x 甲乙。不上有虚字。马云。肾气不可复也。张同。高云。出血太多。至冬不可复藏也。
简按据甲乙。谓血虚不可复也。
\x如张弓弩弦\x 吴云。厥阴之脉。抵少腹。属肝。肝主筋。肝病则筋急。故令腰中如张弓弩弦。
\x刺厥阴之脉\x 简按新校正。脉。改络。经脉篇云。足厥
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
\x 踵\x 吴云。 。足腹也。 踵。足腹尽处也。
\x累累然\x 吴云。邪之所结。如波陇在络者。
\x善言默默然不慧\x 简按善言默默。诸家注属牵强。当仍全本删善字。义始通。志云。不慧。语言之
不明矣。○简按其病云云以下十五字。与前四经腰痛之例不同。恐是衍文。
\x解脉\x 高云。解。散也。解脉。周身横纹之脉。散于皮肤。太阳之所主也。志同。简按与王吴诸家少异。
\x膝筋肉分间\x 志云。太阳之委中穴也。楼云。愚按膝外廉筋肉分间。即委阳穴是也。
\x 外廉\x 吴云。 。 中横纹也。廉。棱也。
\x善恐\x 吴云。太阳之脉络于肾。肾志恐。故善恐。张同。○简按有两解脉。全云。恐误未详。然考
其证候。及所刺穴道。俱属足太阳。故王以降。并无疑及者。
\x同阴之脉\x 马张仍王注。吴云。未详。然曰刺外踝绝骨之端。则足少阳之脉所抵耳。故王冰注。为
少阳之别络。简按经脉篇云。足少阳之脉。直下抵绝骨之端。吴证王注。原于此志云。跷脉有阴阳。男女阴阳。
经络交并。故为同阴之脉。高云。阳跷之脉。从阴出阳。故曰同阴。并误。
\x锤\x 玉篇。称锤也。广雅。权谓之锤。其形垂也。马根据太素作针。张云。如小锤居其中。重而痛也。
简按今从张注。
\x合 下间去地一尺所\x 新校正。及马张高。并为承山穴。志云。阳维起于诸阳之会。其脉发于足太
阳。金门穴。在足外踝下一寸五分。(诸家并云一寸。唯八脉考。为一寸五分。)上外踝七寸。会足少阳于阳
交。为阳维之 。(见甲乙)故当与太阳合 下间。而取之。盖取阳维之 也。 上踝七寸。是离地一尺所矣。
简按阳交在胫外侧。不宜曰 下间。志注未为得矣。所。许
同。详见通雅。
\x衡络之脉\x 志云。此论带脉为病。而令人腰痛也。衡。横也。带脉横络于腰间。故曰横络之脉。夫足
之三阳。循腰而下。足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