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上附上右外以候胃\x 宋本。胃。作肺。诸本同。当改。
\x膝胫足中事也\x 甲乙。无足字。
\x粗大者\x 简按此下。以脉象而候阴阳邪正之盛虚。与尺肤之义自别。
\x来疾去徐\x 滑氏诊家枢要云。来者。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肤之际。气之升也。去者。自皮肤之际。
而还于骨肉之分。气之降也。简按吴张仍滑氏。
\x上实下虚\x 吴云。脉自尺部。上于寸口。为上。自寸口下于尺部。为下。简按寸尺亦难经以后之见。
不可从。
\x厥巅疾\x 马云。其病当为厥疾。及巅疾焉。吴云。为厥逆癫仆之疾。高云。气惟上逆。上而不下。故
为巅疾。犹言厥成为巅疾也。
\x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x 吴云。阴实阳虚。不任风寒。故令恶也。张云。恶。上去声。下入声。志云。
风为阳邪。伤人阳气。在于皮肤之间。风之恶厉者。从阳而直入于里阴。是以去疾下实。阳虚阴盛。为恶风也。
高云。恶风。疠风也。简按二恶字入声。志注是。
\x少阴厥也\x 张云。沉细者。肾之脉体也。兼数则热。阴中有火也。故为少阴之阳厥。
\x寒热也\x 高云。热有阴阳。申明有脉沉细。而数散者。非粗大有余之阳热。为阴盛阳虚之寒热也。简
按此亦虚劳寒热也。高注为是。而又有阴虚火动。其脉沉细数散者。必不可执一矣。
\x诸浮不躁者\x 张云。脉浮为阳。而躁则阳中之阳。故但浮不躁者。皆属阳脉。未免为热。若浮而兼躁。
乃为阳极。故当在手。在手者。阳中之阳。谓手三阳经也。此与终始篇。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
病在手少阳。义同。
\x诸细而沉者\x 张云。沉细为阴。而静则阴中之阴。故脉但沉细者。病在阴分。当为骨痛。若沉细而
静。乃为阴极。故当在足。在足者。阴中之阴。谓足三阴经也。
\x数动一代\x 吴云。数。阳脉也。阴固于外。阳战于内。则脉厥厥动摇。名曰动。脉五来一止。七来
一止。不复增减。名曰代。是为阳结。故病为滑泄下利。又为便脓血也。汪昂。数。读为去声。注云。马注。
数字。读作入声。数为热。故
便血。非。志云。阳热在经。故脉数动。热伤血分。故便脓血。经血下泄。故一代也。
\x诸过者\x 吴云。过。脉失其常也。
\x阴阳有余\x 马云。若滑涩兼见。而阴阳俱有余。则阳有余为无汗。阴有余为身冷。宜二证皆见也。
简按滑涩相反。岂有二脉俱见之理乎。
\x推而外之内而不外\x 张云。此下言察病之法。当推求于脉。以决其疑似也。凡病若在表。而欲求之
于外矣。然脉则沉迟不浮。是在内而非外。故知其心腹之有积也。推。音吹。诸释作推展之推者。非。简按吴
马诸家。仍王注。以推为推展之义。汪机遂以推为诊脉之一法。(见于脉诀刊误。附录。)并不可从。
\x推而内之外而不内\x 张云。凡病若在里。而欲推求于内矣。然脉则浮数不沉。是在外而非内。故知其
身之有热也。
\x推而上之上而不下\x 张云。凡推求于上部。然脉止见于上。而下部则弱。此以有升无降。上实下虚。
故腰足为之清冷也。
\x推而下之下而不上\x 张云。凡推求于下部。然脉止见于下。而上部则亏。此以有降无升。清阳不能上
达。故为头项痛也。按此二节。甲乙经。以上而不下。作下而不上。下而不上。作上而不下。似与上文相类而
顺。但既曰下而不上。则气脉在下。何以腰足反清。且本经前二节反言之。后二节顺言之也。一反一顺。两得
其义。仍当以本经为正。简按以上四节。张注明备。今从之。志云。推。详也。推详其脉气之偏于外内上下也。
是亦本于张义耳。
\x按之至骨脉气少者\x 高云。若按之至骨。不应于指。脉气少者。此阴盛阳虚。生阳之气。不能上行。
当腰脊痛。而
身有痹病也。承上文上下外内之病。而言诊脉亦有外内上下之法也。以上答帝知病乍在内乍在外之问者。如此。



<目录>卷二

<篇名>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属性:吴云。平人。气血平调之人。气。脉气。象。脉形也。
\x平人\x 调经论云。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终始篇云。形肉血气。必相称也。
是谓平人。
\x一吸脉亦再动\x 高本删亦字。医统同。简按灵动输篇。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甲乙引。作一
呼脉亦再动。一吸脉亦再动。
\x闰以大息\x 张云。常人之脉。一呼两至。一吸亦两至。呼吸定息。谓一息既尽。而换息未起之际也。
脉又一至。故曰五动。闰。余也。犹闰月之谓。言平人常息之外。间有一息甚长者。是为闰以太息。而又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