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中央也。左传六气。阴阳风雨晦明。乃别是一家之言。内经无六气之说。
而运气家。五气之外加火。配乎三阴三阳。以为六气。夫火者五行之一。岂有其理乎。
\x化五气\x 高云。心气主喜。肝气主怒。脾气主悲。肺气主忧。肾气主恐。以生喜怒悲忧恐。
\x喜怒伤气寒暑伤形\x 张云。喜怒伤内。故伤气。寒暑伤外。故伤形。举喜怒言。则悲忧恐同矣。举
寒暑言。则燥湿
风同矣。简按寿夭刚柔云。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
\x暴怒伤阴暴喜伤阳\x 庄子在宥云。人大喜耶毗于阳。大怒耶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
不成。楼英云。此上二节。经旨似有相矛盾。既曰寒暑伤形。又曰寒伤形。热伤气者。何也。盖言虽不一。而
理则有归。夫喜怒之伤人。从内出。而先发于气。故曰喜怒伤气也。寒暑之伤人。从外入。而先着于形。故曰
寒暑伤形也。分而言之。则怒之气从下上。而先发于阴。故曰暴怒伤阴。喜之气从上下。而先发于阳。故曰暴
喜伤阳。寒则人气内藏。则寒之伤人。先着于形。故曰寒伤形。暑则人气外溢。则暑之伤人。先着于气。故曰
热伤气也。
\x满脉去形\x 张云。言寒暑喜怒之气。暴逆于上。则阳独实。故满脉。阳亢则阴离。故去形。此孤阳之
象也。脉经曰。诸浮脉无根者死。有表无里者死。其斯之谓。
\x重阴必阳重阳必阴\x 张云。重者。重叠之义。谓当阴时而复感寒。阳时而复感热。或以天之热气。伤
人阳分。天之寒气。伤人阴分。皆谓之重。盖阴阳之道。同气相求。故阳伤于阳。阴伤于阴。然而重阳必变为
阴证。重阴必变为阳证。如以热水沐浴身反凉。凉水沐浴身反热。因小可以喻大。下文八句。即其征验。此与
上文重寒则热。寒极生热。义相上下。所当互求。
\x故曰\x 王子芳云。引生气通天论之文。以证明之也。
\x春必病温\x 宋本。作温病。简按论疾诊尺云。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故曰。冬伤于寒。
春必生瘅热云云。正与此节同义。○张云。按此四节。春夏以木火伤人。而病反寒。秋冬以寒湿伤人而反热。
是即上文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之义。
\x秋伤于湿\x 汪昂云。喻嘉言改作秋伤于燥。多事。
\x端络\x 张云。端。正也。络。联系之义。高云。端。直。络。横也。
\x论理人形\x(至)\x皆有表里\x 马云。人有形体。则论理之。(如骨度脉度等篇。)人有脏腑。则列别
之。(如灵枢经水肠胃海论等篇。)人有经脉。则端络之。(如经脉等篇。)脉有六合。则通会之。(如经别
等篇。)气穴所发。各有其处。且有其名。(如气穴论。)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如气穴气府骨空等篇。)
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如皮部论等篇。)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如本篇下节所云。)外内之应。皆有表里。
(如血气形志。有太阴与阳明为表里之谓。)志云。分部者。皮之分部也。皮部中之浮络。分三阴三阳。有顺
有逆。各有条理也。
\x肝生筋\x 五行大义云。元命苞曰。筋有枝条。象于木也。
\x其在天为玄\x 易文言。天玄而地黄。据下文例。在天以下二十三字。系于衍文。且与肝脏不相干。宜删之。
\x在色为苍\x 苍。草色也。王谓薄青色。可疑。
\x在声为呼\x 志云。在志为怒。故发声为叫呼。简案王云。亦谓之啸。盖啸。蹙口而出声也。唐孙广
有啸旨之书。恐与叫呼不同。
\x在变动为握\x 张云。握。同搐搦。筋之病。志云。变动。脏气变动于经俞也。握者。拘急之象。筋之证也。
\x在志为怒\x 志云。肝者。将军之官。故其志在怒。
\x悲胜怒\x 下文属忧于肺。据文例。此悲当作忧。新校正之说未允当。
\x心生血\x 志云。血乃中焦之汁。奉心神而化赤。故血者神气也。
\x心主舌\x 五行大义云。火于五行不常见也。须之则有。
不用则隐。如舌在口内。开口即见。闭口则藏。
\x在体为脉\x 说文。脉。血理分 行体中者。从HT 从血。 。脉或从肉。 。籀文。玉篇。脉。莫革切。
血理也。一曰筋脉。脉。同上。五行大义云。脉。是血之沟渠。通流水气。
\x在变动为忧\x 张云。心藏神。神有余则笑。不足故忧。志云。心独无俞。故变动在志。心气并于肺则忧。
\x在窍为舌\x 吴云。舌惟有窍。故辨百味。简按此说奇。当从王义。
\x热伤气\x 苦伤气 二气字。根据太素作脉。义极稳。
\x脾生肉\x 五行大义云。肉是身上之土地。
\x在声为歌\x 志云。脾志思。思而得之。则发声为歌。
\x在变动为哕\x 张云。哕。于决切。呃逆也。马云。灵枢口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