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阳结谓之隔。恐非也。
\x反此三时\x 志云。平旦日中日西也。
\x形乃困薄\x 马云。未免困窘而衰薄矣。
\x起亟也\x 吴。改为守也。马云。营气藏五脏之精。随宗气以营运于经脉中。而外与卫气相表里。卫
气有所应于外。营气即随之而起。夫是之谓起亟也。张云。亟。即气也。阴阳应象曰。精化为气。即此藏精起
气之谓。亟。音气。志云。阴者主藏精。而阴中之气。亟起以外应。阳者主卫外。而为阴之固也。汪云。起者。
起而应也。外有所召。则内数起以应也。如外以顺召。则心以喜起而应之。外以逆召。则肝以怒起而应之之类
也。简按数说未知孰是。汪解似易晓焉。且王意亦似当然。
\x并乃狂\x 张云。并者。阳邪入于阳分。谓重阳也。简按与王注异义同意。
\x阳不胜其阴\x 高云。阴寒盛也。阴寒盛则五脏气争。争。彼此不和也。
\x陈阴阳\x 张云。犹言铺设得所。不使偏胜也。吴云。陈。设也。简按王陈读循。未详所据。
\x气立如故\x 张云。人受天地之气以立命。故曰气立。然必阴阳调和。而后气立如故。首节所谓生之本
于阴阳者。正此两节之谓。简按王云。真气独立。似明切焉。
\x风客淫气\x 王注痹论云。淫气。谓气之妄行者。简按说文。淫。浸淫随理也。徐云。随其脉理。而浸
渍也。马云。风来客之。浸淫以乱营卫之气。则风薄而热起。似不妥贴。
\x因而饱食\x 张云。此下三节。皆兼上文风客淫气而言也。风气既淫于外。因而饱食。则随客阳明云云。
简按下文有三因字。故有此说。
\x肠 为痔\x 吴云。肠中 沫。壅而为痔。简按续字汇。 。肠间水。盖本于本篇而释者。窃考 本是
癖。以其肠间辟积之水。故从水作 。外台癖饮。或作 饮。与庄子 之 义迥别。肠 二字。素灵中凡
十见。多指赤白滞痢而言。唯本篇云。肠 为痔。盖古肠垢脓血。出从谷道之总称。王下一而字。云肠 而为
痔。吴乃扩其意以释之。固是也。张云。为肠 为痔。而下痢脓血也。此似卤莽读去者。马云。其肠日常 积。
渐出肛门而为痔。此岂以 为襞之义乎。难从。
\x因而强力\x 吴张并从王注。而为强力入房。马志高则为强用其力。简按下文云。肾气乃伤。则王注
似为得矣。
\x阳密乃固\x 巢源。作阴密阳固。(出十二卷冷热病候)考下文云。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则巢源
误。志云。此总结上文之义。而归重于阳焉。
\x是谓圣度\x 高云。上文云。圣人陈阴阳。内外调和。故复言因而和之。志云。是谓圣人调养之法度。
\x因于露风\x 马云。此上文见雾露之谓。王注以露为裸体者。非。志云。露。阴邪也。风。阳邪也。
在天阴阳之邪。伤吾身之阴阳。而为寒热病矣。张云。因露于风者。寒邪外侵。阳气内拒。阴阳相薄。故生寒
热。简按张注与王意稍同。
\x洞泄\x 阴阳应象。作飧泄。论疾诊尺。作后泄肠 。知洞泄即是飧泄。邪气脏腑病形云。洞者。食
不化。下嗌还出。甲乙作洞泄。盖洞筒同。说文。筒。通箫也。徐云。通洞无底。汉元帝吹洞箫。注。与筒同。
水谷不化。如空洞无底。故谓之洞泄。巢源。洞泄者。痢无度也。水谷痢候。引本篇文详论之。当参考。又见
小儿洞泄下利候。王氏准绳云。餐泄。水谷不化而完出。是也。史记仓公传。 风。(太平御览。作洞风。)
即此也。或饮食太过。肠胃所伤。亦致米谷不化。此俗呼水谷利也。邪气留连。盖至夏之谓。高云。邪气留连。
至夏乃为洞泄。
\x 疟\x 千金。作HT 疟。(说具于疟论。)
\x秋伤于湿上逆而咳\x 张云。湿土用事于长夏之末。故秋伤于湿也。秋气通于肺。湿郁成热。则上乘
肺金。故气逆而为咳嗽。简按溯洄集云。湿乃长夏之令。何于秋言。盖春夏冬。每一时各有三月。故其令亦各
就其本时而行也。若长夏则寄旺于六月之一月耳。秋虽亦有三月。然长夏之湿令。每侵过于秋而行。故曰秋伤
于湿。(秋令为燥。然秋之三月。前近于长夏。其不及则为湿所胜。其太过则同于火化。其平气则又不伤人。
此经所以于伤人。止言风暑湿寒。而不言燥也。或问余曰。五运六气七篇所叙。燥之为病甚多。何哉。余曰。
运气七篇。与素问诸篇。自是两书。作于二人之手。其立意各有所主。不可混言。王冰以为七篇参入素问中。
本非素问元文也。余今所推之义。乃是素问本旨。当自作一意看。)此当只以
秋发病为论。湿从下受。故于肺为咳。谓之上逆。夫肺为诸气之主。今既有病。则气不外运。又湿滞经络。故
四肢痿弱无力。而或厥冷也。阴阳应象大论。所谓冬生咳嗽。既言过时。则与本篇之义。颇不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