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之米。炊之皆
有膏。盖赵注较优。王注与赵同。
\x足生大丁\x 足。新校正读为饶。吴为能。张为多。潘楫医灯续焰云。足生者。必生也。并为是。春
秋繁露云。阴阳之动。使人足病喉痹。足字用法。正与此同。巢源云。丁疮
初作时。突起如丁盖。故谓之丁疮。令人恶寒。四肢强痛。兼忉忉然牵疼。一二日疮便变焦黑色。肿大光起。
根强。全不得近。酸痛。皆其候也。
\x受如持虚\x 张云。热侵阳分。感发最易。如持空虚之器以受物。
\x \x 王注。俗曰粉刺。粉刺见肘后。千金作粉滓。巢源云。嗣面者。面皮上有滓如米粉者。是也。又外台
有粉 。玉篇。 。与 同。字书。 。并是查字。巢源又云。查疽。隐脉赤起。如今楂树子形。亦
是风邪客于皮肤。血气之所变生也。是即外台所谓面 。其时生鼻上者。谓之酒 。与王注粉刺之 自异。
志云。面鼻赤瘰也。此亦面 。与王注异。(王注按豆。即豌豆。见唐六典注。)
\x柔则养筋\x 高云。上文大怒气绝。至血菀而伤筋。故曰。阳气者。精则养筋。所以申明上文阳气不
柔。而筋无所养也。
\x大偻\x 吴云。为寒所袭。则不能柔养乎筋。而筋拘急。形容偻俯矣。此阳气被伤。不能柔筋之验。
简按脉要精微曰。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大偻义正同。高云。背突胸窝。乃生大偻。
此乃龟背。恐非是。
\x \x 马云。鼠 之属。志云。金匮所谓马刀侠瘿。简按说文。颈肿也。慧琳藏经音义。引考声云。
。久疮不瘥曰 。巢源。有九 三十六 。李 入门云。 。即漏也。经年成漏者。与痔漏之漏相同。但在
颈则曰瘰漏。在痔则曰痔漏。又云。凡痈疽久则脓流出。如缸瓮之有漏。
\x留连肉腠\x 王注。久瘀内攻。结于肉理。知肉腠即肉理。金匮云。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
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仪礼公食大夫礼。载体进奏。注。奏。谓皮肤之理也。又乡饮酒礼。
皆右体进腠。注。腠理也。阴
阳应象大论王注。腠理。谓渗泄之门。高云。肉腠或空或突而如嵝。而难愈也。汪以四字接下句。而释之云。
寒气留连于肉腠之间。由俞穴传化。而薄于脏腑。则为恐畏惊骇。此阳气被伤。不能养神也。此说恐非是。
\x俞气化薄\x 吴云。俞。输同。有传送之义。马云。各经皆有俞穴。(此非井荥输经合之输。凡一身之
穴。皆可曰俞。)邪气变化根据薄。传为善畏及惊骇之疾。畏主心肾。(阴阳应象云。喜伤心。恐胜喜。又恐伤
肾。思胜恐。)骇主肝言。(金匮真言云。其病发惊骇。)简按王以俞为背俞。恐非也。
\x营气不从\x 马云。唯阳气不固。则营气者。阴气也。营气不能与卫气相顺。而卫气逆于各经分肉之间。
亦生痈肿之疾矣。吴云。不从。不顺也。肉理。腠理也。简按楼氏纲目改定。乃生大偻。营气不从。逆于肉理。
乃生痈肿。陷脉为 。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楼云。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十二字。旧本
元误在及惊骇之下。夫阳气因失卫。而寒气从之为偻。然后营气逆而为痈肿。痈肿失治。然后陷脉为 。而陷
留连于肉腠焉。盖其所改定。虽不知古文果然否。其说则颇明备。故附存于此。
\x魄汗\x 吴云。魄。阴也。阴汗不止。张云。汗由阴液。故曰魄。马云。肺主藏魄。外主皮肤。故所出
之汗。亦可谓之魄汗也。简按数说并误。魄白古通。礼记内则。白膜作魄膜。淮南修务训云。奉一爵酒。不知
于色。挈一石之尊。则白汗交流。战国策鲍彪注。白汗。不缘暑而汗也。(楚策)阴阳别论。魄汗未藏。王注
流汗未止。
\x形弱而气烁\x 马云。魄汗未尽。穴 未闭。形体弱而气消烁。乃外感风寒。致穴 已闭。当发为风疟。
疟论。言疟之为证。非独至秋有之。四时皆能成疟也。简按王注有至于
秋秋阳复收之言。故论及之。
\x风疟\x 此即疟耳。必非有一种风疟者。金匮真言云。秋善病风疟。又云。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刺疟云。风疟。发则汗出恶风。疟论云。夫 疟皆生于风。俱可证也。
\x故风者百病之始也\x 张云。凡邪伤卫气。如上文寒暑湿气风者。莫不缘风气以入。故风为百病之始。
\x上下不并\x 吴云。阳谓之上。阴谓之下。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谓之并。言风寒为病之久。则邪气
传变。阳自上而阴自下。谓之不并。是水火不相济。阴阳相离。简按王解并字为交通。与吴之意符焉。
\x良医\x 王充论衡云。医能治一病。谓之巧。能治百病。谓之良。故良医服百病之方。治百人之疾。
\x阳气当隔\x 马云。隔者。乖隔不通之谓也。简按隔。非噎隔之隔。王马并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