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难,刺足少阴。(
涌泉主之。)少腹满,刺足厥阴。(太冲主之。在足大趾本节后内间二寸,陷者中,动脉应手,足厥阴脉之所
注也。刺三分,留十呼,灸三壮。)如折,不可以俯仰,不可举,刺足太阳。(如折,束骨主之。不可以俯仰,
京骨、昆仑悉主之。不可举,申脉、仆参悉主之。束骨在足小趾外侧本节后,赤白肉际陷者中,足太阳脉之所
注也。刺三分,留三呼,灸三壮。京骨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者中,按而得之,足太阳脉之所过也。刺
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昆仑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者中,细脉动应手,足太阳脉之所行也。刺五分,留十呼,
灸三壮。申脉在外踝下五分,容爪甲,阳跷之所生也。刺六分,留十呼,灸三壮。仆参在跟骨下陷者中,细脉
动应手,足太阳阳跷二脉之会。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按∶新校正云∶“甲乙经申脉在外踝下陷者中,无
五分字,刺入六分作三分,留十呼作六呼,气穴注作七呼。仆参留七呼,甲乙经作六呼。”)引脊内廉,刺足
少阴。(复溜主之。取同飞阳。注从腰痛上寒不可顾至此件,经语,除注,并合朱书。按∶新校正云∶“全元
起本及甲乙经并太素,自腰痛上寒至此并无,乃王氏所添也。今注云从腰痛上寒至并合朱书十九字,疑非王氏
语,盖后人之所加也。”)腰痛引少腹控 ,不可以仰。(按∶新校正云∶“甲乙经作不可以俯仰。”)刺腰
尻交者两髁胂上,以月生死为 数,发针立已。此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也。控,通引也。 谓季胁下之空软处
也。腰尻交者,谓踝下尻骨两旁四骨空,左右八穴,俗呼此骨为八 骨也。此腰痛取腰踝下第四 ,即下 穴
也。足太阴厥阴少阳三脉,左右交结于中,故曰腰尻交也。两踝胂,谓两髁下坚起肉也。胂上,非胂之上巅,
正当刺胂肉矣,直刺胂上,即胂上也。何者?胂之上巅,别有中膂内俞、白环俞,
虽并主腰痛,考其形证,经不相应矣。踝骨,即腰脊两旁起骨也。挟脊两旁腰髁之下,各有胂陇起而斜趣于髁
骨之后,内承其髁,故曰两髁胂也。下承髁胂肉,左右两胂,各有四骨空,故曰上 、次 、中 、下 。上
当髁骨下陷者中,余三 少斜下,按之陷中是也。四空悉主腰痛,惟下 所主,文与经同,即太阴厥阴少阳
所结者也。刺二寸,留十呼,灸三壮。以月生死为 数者,月初向圆为月生,月半向空为月死;死月刺少,生
月刺多。缪刺论曰∶“月生一日一 ,二日二 ,渐多之;十五日十五 ,十六日十四 ,渐少之。”其 数
多少,如此即知也。左取右,右取左。(痛在左,针取右;痛在右,针取左。所以然者,以其脉左右交结于尻
骨之中故也。按∶新校正云∶“详此腰痛引少腹一节,与缪刺论重。”)



<目录>外篇\卷之八

<篇名>长刺节论

属性:针刺之义,远逊刺要、刺禁、八正神明等篇,存之以备篇目而已。其云长者,通篇专言刺法。节者,言刺
法之节略也。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按∶针家以穴俞为准则,以员熟为巧妙,神而明之,变化无穷,固不恃乎区区诊
脉为也。盖善于诊脉而不善于用针,为未尽善,故经言不诊,非不必诊,以所重不专在诊也。乃后之从事于针
者,借口不诊之语,穴俞刺法,大略草草,绝不知病属何经,经应何穴,效与不效,听之而已,似皆不诊一语
误之也。是故针法之妙,诚不在脉,而要之真善针者,未有不知脉者也。)在头,头疾痛,为针之。(王本为
藏针之。全元起本无藏字,今改从之。)刺至骨,病已,上无伤肉及皮。皮者,道也。皮者针之道,故刺骨无
伤骨肉及皮也。阴刺,入一,旁四处,治寒热。(按∶新校正云∶“甲乙经云∶阳刺者,正内一,旁内四。
阴刺者,左右卒刺之。此阴刺疑是阳刺也。”又按自头疾起至此三段,王注俱作治头之法,误矣。盖段各一义,
本不相蒙,详味语气
自见,今厘正之。)深重者,刺大脏。(按∶凡病以腑为轻,以脏为重,故病若深重,必刺大脏乃愈也。注即
顶寒热,又误矣。)迫脏刺背,背俞也。(迫,近也。渐近于脏,则刺背五脏之俞也。)刺之迫藏,藏会,(按∶
藏会注未确,疑有脱误,存之。)腹中寒热去而止。与刺之要,发针而浅出血。(按∶此三处俱有脱误,
不敢过为强解。)治痈肿者,刺痈上,视痈小大深浅刺。(按∶旧本腐肿、腐上,全元起本及甲乙经,腐作痈,
今改从之。)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按∶甲乙经云∶“刺大者多而深之,必端内针为故
正也。”此云小者深之,疑有误,当以甲乙为是。内作纳。)病在少腹,有积,刺皮HT 以下至少腹而止,刺
挟脊两旁四椎间,刺两髂 季胁肋间,导腹中气,热下已。(少腹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