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表半里。属少阳经。本篇言阳明太阳。而不及少阳。下文又曰三阳俱虚。盖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也。又说
太阳寒水。行身后为表。阳明燥金。行身前为表之里。邪在于中。近后膀胱水则寒。近前阳明燥则热也。)三阳俱虚。则
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阴主骨。寒主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虚外寒。阴虚内寒。)阳盛则外热。阴
虚则内热。外内皆热。(阴寒既极。则复并出之阳。阳实阴虚。故外内皆热。)则喘而渴。(热伤气故喘。热伤津故渴。)
故欲冷冻饮料也。此皆得之夏伤于暑。(暑邪。)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营气之所舍也。(表之内。里之外。营
气之所居。热伤营气。遇卫气应乃作。)此(指暑气。)令人汗空(孔。)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风邪。)及
得之以浴。水气(湿邪。)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邪伤于卫。)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六阳经。)夜行于阴。(六阴
经。)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外出故热。内薄故寒。)内外相薄。(疟邪居半表半里。故内外相薄。)是以日作。
(一日一发。)其气(邪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人有 悍
之气。行于大经之隧。为卫气。邪气感人。藏于分肉。不与大经之气会遇。则不发。邪气出于分肉。流于大经。邪正相
遇。不能兼容而交争。则发矣。邪入于阳。则感浅而道近。故日作。邪入于阴。则感深而道远。阴邪与卫气相争。不能
与卫气俱行。故间日作。)其作日晏。与其日早者。何气使然。曰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脊两旁为膂。挟脊而下行。
至尾 骨。)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督脉穴。在项后。入发际一寸。项骨有三椎。其下乃是大椎。又名百劳。大
椎以下至尾 。有二十一节。共二十四节。云应二十四气。疟一日。行一节。)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阳邪
传入阴分。则作日晏。)此先客于脊背也。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开则邪气入。入则病作。以此日作稍晏也。(日下一
节。则上会风府也。益迟。)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 骨。(脊骨尽处。)二十六日入于脊内。(复行上脊。)
注于伏膂之脉。(王注。谓膂筋之间。肾脉之伏行者也。甲乙经作太冲之脉。巢元方作伏冲。谓冲脉之上行者也。按冲脉
入肾之络。亦与肾脉并行。张注作伏冲膂筋二脉。)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足阳明穴。肩下横骨陷中。)其气日
高。故作日益早也。(阴分传出阳分。则作日早。病易愈矣。)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疟有经疟脏疟。邪深者
则入脏。)横连募原也。(膈膜之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卫气日下
一节。其气之发也。不当风府。其日作者奈何。曰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府也。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
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
则病作。故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其府也。夫风(风症。)之与疟也。相似同类。而风独
常在。疟得有时而休者何也。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昂按。卫为阳主表。
疟疾虽有陷入阴经者。然必待卫气应乃作。是为阴中有阳。故虽甚而不至于杀人也。灵枢岁露论。与此篇略同。)疟先寒
而后热者何也。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甲乙太素并作小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
秋伤于风。则病成矣。夫寒者。阴气也。(阴邪。)风者。阳气也。(阳邪。)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
病以时作。名曰寒疟。先热而后寒者何也。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其但热
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
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
(经)
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昂按。此即春温之症。寒气积久。自内达外。非犹伤寒之由表传里也。王安道曰。每见治温热
病。误攻其里。亦无大害。误发其表。变不可言。此足明其热之自内达外矣。)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
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
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邪气。)
不及于阴。故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