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则
又有自内达外者。)故头项痛。腰脊强。(太阳脉从巅络脑下项。挟脊抵腰。)二日阳明受之。(传入阳明。为表之里。)阳
明主肉。其脉挟鼻。(起鼻 。循鼻外。)络于目。(经别篇。阳明系目系。)故身热目痛而鼻干。(金燥故干。)不得卧也。
(阳明主胃。胃不和则卧不安。)三日少阳受之。(传入少阳。为半表半里。)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
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邪在三阳之经。尚属表。故宜汗。此藏字非五脏。乃三阴经
也。马注以三阴属五脏。故亦谓之藏。)四日太阴受之。(阳邪传阴而入里。)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
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阳邪虽入里阴。而皆为热症。)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
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灵枢经筋篇。厥阴筋循阴股。结于阴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
挺纵不收。昂按。阴症忌用寒药。然舌卷囊缩。有寒极而缩者。宜用四逆吴茱火灸葱熨等法。又有阳明之热。陷入厥阴。
阳明主润宗筋。宗筋为热所攻。弗荣而急。亦致舌卷囊缩。此为热极。宜大承气以泻阳救阴。不可不知。)三阴三阳。五
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内经言伤寒分足经。而不列手经。仲景伤寒论宗之。遂有伤寒传足不传
手之说。昂按。仲景分经虽主于足。至其用药。亦未尝遗手经也。先正以麻黄桂枝皆肺经药。承气白虎亦三焦大肠之药。
至泻心汤则前言泻心矣。刘草窗曰。足太阳少阴属水。水得寒而冰。足阳明太阴属土。土得寒而坼。足少阳厥阴属木。
木得寒而凋。故寒喜阳之。手六经则属火与金。火得寒而愈烈。金得寒而愈刚。故寒不能伤。创论新异。世多奇之。一
阳子何东辨之曰。刘子将人身荣卫经络上下截断。下一段受病。上一段无干。失血气周流瞬息罔间之旨矣。内经云。五
脏六腑皆受病。谓五脏六腑而无手六经可乎。经又云。人之伤寒则为病热。既曰病热。则无水冰土坼木凋之说。而有金
烁火亢之征矣。且列手经受病甚晰。见医方集解。)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此亦七日来复之义。
马注曰。世有再传经之说。本篇及伤寒论。原无此义。乃成无己注释之谬也。阳表阴里。自太阳以至厥阴。犹入户升堂
以入室矣。厥阴复传太阳。尚有数经隔之。岂有遽出而传之之理。本篇衰字最妙。谓初感之邪。尚未尽衰则可。断非再
出而传太阳也。)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
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嚏为阳气和利。)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治之各
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此言表里之大凡也。伤寒有循经传者。有
越经传者。有表里传者。有传二三经而止者。有始终止在一经者。故有八九日而仍在表。有二三日即已传里。又有不由
表而直中里者。可汗可泄。当审症察脉。不可执泥。王注。虽日过多。但有表症。而脉大浮数。犹宜发汗。日数虽少。
即有里症。而脉沉细数。犹宜下之。)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遗邪。)何也。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
病已衰。而热有所藏。(余热未尽。)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脾胃尚弱。不能消谷。)病热少愈。食肉
则复。(肉甚于谷。故病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
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阳明多血多气。)
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胃气绝乃死。)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
与汗皆出。勿止。(热论)
【素】夫 疟皆生于风。(王注。 。犹老也。杨上善云。此经或云 疟。或但云疟。不必以日发间日以定 也。)
其畜作有时者何也。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毫毛属表。伸欠为阴阳相引。)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
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冻饮料。何气使然。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
者。下行极而上。阳虚生外寒。阴盛生内寒。阳盛生外热。阴虚生内热。故有交争更作相移之患。)阳并于阴。则阴实而
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阳明胃脉。循颐出大迎。循颊车。)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太阳经脉所过。按疟邪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