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曰混天。然则周天之度,何从考正?乃于日行之数,有以见之。日之行度,不及于天,
故以每日所短之数,纪为一度,凡行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日之一,竟天一周,复会于旧宿之处,故纪天为三百六十五度 又四分度之一,而周天二十八宿均此数焉。其行则自东而升,自西而降。安定胡氏曰∶人一呼一吸为一息,一息之间,
大约天行八十里。凡人昼夜呼吸,总计一万三千五百息,以八十里之数因之,共得一百八万里。考之洛书甄曜度及春秋 考异邮,皆云周天一百七万一千里,其大概亦不相远,此周天围圆之数也。以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分之,则每度得 二千九百三十二里,又千四百六十一分里之三百四十八。以围三径一言之,则周天上下四旁,直径三十五万七千里。地 面去天,又减此之半,而三光出入乎其中,此周有道理之谓。)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 而成岁,(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者,言日月之退度也。日月循天营运,俱自东而西,天行速,日行迟,月行又迟。天体 至圆,绕地左旋,常一日一周而过日一度。日行迟,亦一日绕地一周,而比天少行一度。凡积三百六十五日又二十五刻,
仍至旧处而与天会,是为一岁,此日行之数也,故曰日行一度。月行又迟,亦一日绕地一周,而比天少十三度又十九分 度之七,积二十七日半有奇而与天会,是为一月,此月行之数也,故曰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然于正度之外,阳气尚盈,
阴气常缩,是为盈缩,气有盈缩,故月有大小。盈者气盈,天之数也。缩者朔虚,日月之数也。凡月有三十日,岁有十 二月,是一岁之数,当以三百六十日为常。然天之气盈,每于过日一度之外,仍盈十三分七厘八丝三忽有奇,积三百六 十日,共得四千九百三十五分,以日法九百四十分为一日除之,合盈五日又二百三十五分,其合于刻数,则为二十五刻 零。此一岁三百六十日之外,天行过日之数也。月之朔虚,一日常不及日十二度十九分度之七,积二十九日又九百四十 分日之四百九十九,其合于刻数,则为五十三刻零,而与日会。是每月常虚四百四十一分,积十二个月,共得五千二百 九十二分,以日法九百四十分为一日除之,则每岁合虚五日又五百九十二分,其合于刻数,则为六十三刻零,故一岁日 数,止实得三百五十四日又三十七刻。以成数为言,则一岁约少六日,是当六大六小矣,此一岁月不及日之数也。故朱 子曰∶气言则三百六十五日,朔言则三百五十四日,举气盈朔虚之中数言,则三百六十日。尧典举成数言,故曰三百六 十六日也。此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之谓。)积气余而盈闰矣。(积气余者,岁气余分之积而成闰也。一岁之日,以 三百六十为常数,而月少于日,故每年止三百五十四日又三十七刻,而十二晦朔尽矣。是周岁月不及日者,凡五日又六 十三刻为朔虚。日又少于天,故周天之数,共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是周岁天多于日者,凡五日又二十五刻为气盈。
合气盈朔虚,共得十日零八十八刻,此一岁气余之数而闰生焉。故以三岁而计,则得三十二日又六十四刻,是一闰而有 余。以五岁而计,则得五十四日又四十刻,是再闰而不足。故以十九年而计,则得二百六日又七十二刻,以月法二十九 日零五十三刻除之,正得七个月不差时刻。此所以十九年而七闰,则气朔分齐,是谓一章。大约三十二个月有奇置一闰,
虽不尽同,亦不相远。故三年不置闰,则春之一月入于夏,子之一月入于丑。积之之久,至于三失闰则春季皆为夏,十 二失闰则子年皆为丑,寒暑反易,岁时变乱,农桑庶务,全失其时矣。故以余日置闰于其间,然后岁气不差,四时得成,
而众功皆立也。)立端于始,(端,首也。始,初也。天地有气运,气运有元首,元首立而始终正矣。天有其端,北极是 也。气有其端,子半是也。节有其端,冬至是也。故立天之端而宿度见,立气之端而辰次见,立节之端而时候见。如周 正建子为天统,商正建丑为地统,夏正建寅为人统,皆所以立岁首而授民以时也,即立端于始之义。)表正于中,(表,
识记也。正者,正其子午。中者,中其四方。盖天道玄远,窥测不易,虽立端以察其始,尚不足以探其微,故又立表以 正其中也。如周公营洛置五表,颖川阳城居中表,其度景处,古迹犹存。中表南千里置一表,北千里置一表,东西亦然,
此正日景以求地中也。考之周礼曰∶大司空之职,立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 景长多寒,日东则景夕多风,日西则景朝多阴。此在郑康成固有注疏,但亦未甚明悉。朱子曰∶今人都不识土圭,康成 亦误。圭尺是量表景底尺,长一尺五寸,以玉为之是也。按古制土圭之长,尺有五寸,而测景之表,其长八尺。立表以 测景,用圭以量景,而天地之中,气候之序,于斯乎正矣。详求其法,盖以天体混圆,半复地上,半在地下。其上下二 端,谓之二极,北极出地三十六度,南极入地三十六度,两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半有奇。两极之中,横络天腰者,是为 赤道,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