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血,立寒。(此下言诸疟之刺法也。身方热者,谓于未发之前,热将作也。
疟之先热者,温疟也。跗上动脉,当是足阳明之冲阳穴。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热盛气壮,故出其血,可以退热邪也。)
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疟方欲寒,寒之将发未发也。刺手足阳明,可以泻热;刺手足太阴,可以
补阴。王氏曰当随此四经之井俞而刺之。)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旁五 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满大急,
阳邪之实也。背为诸阳所出,故当刺之,即五 俞也。 者,胁也,一曰旁开也。《水热穴论》曰∶五脏俞旁五,以泻五
脏之热。即此谓也。盖此五者,乃五脏俞旁之穴,以其旁开近胁,故曰旁五 俞,即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也,
皆足太阳经穴。适肥瘦出血者,谓瘦者浅之,少出血;肥者深之,多出血也。 音区。)疟脉小实急,灸胫少阴,刺指井。
(脉小实急,阴邪胜也。阴盛者生内寒,故当灸胫之少阴以散寒,刺指之井以补阳也。王氏曰灸胫少阴,是谓复溜;刺
指井者,谓足太阳之至阴。)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五 俞背俞各一,适行至于血也。(此节重复。)疟脉缓大虚,便宜
用药,不宜用针。(针有泻而无补,故脉虚者不宜用针。《脉度篇》曰∶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即此之谓。)凡治疟,
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先时邪正未合,故可以治。既合而治,则邪正不分,反伤气矣。)诸疟而脉不
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脉不见者,邪盛气逆而脉伏也,故当刺十指之血以泻其实。)
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十二疟者,如前之六经六藏也。其发不同,故当因其形证而
察属何经之病。)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一刺之病气虽衰,犹未觉也,故必再刺,
始知其效,三刺而后病可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如下文。)不已,刺 中盛经出血;(即委中也。其穴在足太阳,
故曰盛经。)又刺项已下挟脊者必已。(足太阳之大杼、风门也。)舌下两脉者,廉泉也。(任脉穴。)刺疟者,必先问其病
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伐其本也。如下文。)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头上者,上星、百会也,
督脉穴。两额者,悬颅也,足少阳穴。两眉间者,攒竹也,足太阳穴。)先项背痛者,先刺之。(在项者,风池、风府主
之。在背者,大杼、神道主之。风府、神道俱督脉穴,风池足少阳穴,大杼足太阳穴。)先腰脊痛者,先刺 中出血。(腰
背皆属太阳,故当刺委中穴。)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手少阴、阳明,皆以井穴为言。又刺十指间者,
各随其所病之经也,亦取井穴。)先足胫 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十指间出血者,各因邪居之所泻其井也。)风
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三阳经背俞之血,谓足太阳膀胱俞、足阳明胃俞、足少阳胆俞,皆足太阳
经穴。 痛甚,按之不可,名曰 髓病,以 针针绝骨出血,立已。( ,胫骨也。按之不可,痛益甚也。其邪深伏,
故名曰 髓病。 针,第一针也。绝骨本名悬钟,足少阳经穴。 音杭,又下敬切。 音酸。 音附。 音谗。)身体小
痛,刺至阴。(足太阳经穴。)诸阴之井无出血,间日一刺。(此承上文而言,凡取诸阴之井,皆不可使之出血,但间日一
刺之,则邪气自泄矣。然则可出血者,惟三阳之井,而真阴不可伤也。)疟不渴,间日而作,刺足太阳。(不渴者,内无
邪,邪在表耳,故当刺足太阳。)渴而间日作,刺足少阳。(渴则邪在表里之间,故当刺足少阳。《杂病篇》曰∶疟不渴,
间日而作,取足阳明。渴而日作,取手阳明。与此不同,见针刺类五十三。)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五十九刺法,
详针刺类三十九、四十。)



<目录>十六卷\疾病类

<篇名>五十一、如疟证

属性:(《素问・至真要大论》)
帝曰∶火热复恶寒发热,如有疟状,或一日发,或间数日发,其故何也?(凡病寒热,多由外感,然有不因风寒而
火热内盛者,亦为恶寒发热,其作有期,状虽似疟而实非疟证,故特为问辨也。)岐伯曰∶胜复之气,会遇之时,有多少
也。阴气多而阳气少,则其发日远;阳气多而阴气少,则其发日近。此胜复相搏,盛衰之节,疟亦同法。(夫寒热者,阴
阳之气也。迟速者,阴阳之性也。人之阴阳则水火也,营卫也。有热而反寒者,火极似水也。寒而反热者,阴极似阳也。
阴阳和则血气匀,表里治;阴阳不和,则胜复之气,会遇之时,各有多少矣。故阳入之阴,则阴不胜阳而为热;阴出之
阳,则阳不胜阴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