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实以为端之义云何?若《平脉法》
寸 口趺阳两脉迭举,经意自有所指,成则各分段随文以注之,使读者茫然不知其何谓。凡此皆 成氏之疏。欲穷经者,尚须参考《病源》、《千金》等书以自得之,勿墨守一家也。
<目录>卷一<篇名>五志论属性:人应乎天,天有元阳。元阳者升于春,春时阳半在下,阴半在上,阳气欲升而不能遽越 ,当 旺而不能自如,则有雷霆以彰之。人应之,为事未遂,其志拂拂然,怒之象也。春应肝,故 肝为怒。怒生于恨,成于愤。恨而不已,为怨,为愠,为恚;愤而不已,为奋,为发,为自 强。
元阳者泄于夏,夏时盛阳在上,微阴在下,阳气盛满于己而若自得,轻易乎阴而不措意 ,则 有炎暑以彰之。人应之,为事已遂,其志怡怡然,喜之象也。夏应心,故心为喜。喜生于盛 ,成于玩。盛而不已,为舒缓,为惰,为安;玩而不已,为狎侮,为愎,为自足。
元阳者平于中央,此时阴阳和匀,既筹及于阳之胜,又预计夫阳之败,则反复以存其变 焉。
人应之,为思患而预防。又土为万物所归,和者偏者皆归之。春气温而极于季春,夏气热而 极于季夏,秋气凉而极于季秋,冬气寒而极于季冬,静观以持其常焉。人应之,为阅历多而 是非熟,二者思之象也。中央应脾,故脾为思。思生于先,成于后。先事而思,为慎,为戒 ,为畏,为自虚;后事而思,为乐,为慕,为智,为自矜。二者皆思之所为,如是则劳矣,
故脾主劳。
元阳者收于秋,秋时阳半在上,阴半在下,阳气就衰而日受阴之剥,已退而日视阴之长 ,则 有凄切之气以彰之。人应之,为事将败,其志殷殷然,忧之象也。秋应肺,故肺为忧。忧生 于虑,成于悔。虑而不已,为拘,为愁,为不安;悔而不已,为悲哀,为哭,为自咎。
元阳者藏于冬,冬时微阳在下,盛阴在上,阳气避阴之方张而不出,防阴之灭己而自惧 ,于 是乎水冰地坼,寒风冽凛,而阳气惟不树声色以避之。人应之,为事已败,其志惕惕然,恐 之象也。冬应肾,故肾为恐。恐生于暇,成于怯。暇而不已,为退,为优游,为呻吟;怯而 不已,为愧,为伏,为自馁。
<目录>卷一<篇名>阴阳交并论属性:阴阳交并,二者乃热病表里俱实者之诊法也。其表里俱实,而复相连互曰交,续自厘清 曰并 。阴交者,里实较盛,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并阳则初似阴交,而复得汗,脉渐静,以里 散表解也。阳交者,表实较盛,故脉常躁盛而不得汗;并阴则初似阳交,而一得汗散热即泄 ,以表解里微也。故交者皆死,并者皆生。《脉经》曰∶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 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也。(“得”上当有“复”字。《脉经》热病烦已而汗,脉 当静。太阳病脉反躁盛者,是阴阳交,死;复得汗,脉静者,生。又曰∶热病已得汗,脉尚 躁盛,大热,汗之虽不汗出,若衄,是谓并阳,故活。皆言复汗也。)此合阴交与并阳言之 。又曰∶热病脉常(各本“常”作“尚”涉上而误)躁盛,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
脉 躁盛,得汗出者,生也。此合阳交与并阴言之。阴极阳极,即里实盛表实盛之谓。大抵表里 俱实之症,不交则并,不并则交,死生之关,捷于反掌。《史记·仓公传》脉法曰∶热病阴 阳交者死。切之不交,并阴。并阴者,脉顺清而愈。其热虽未尽,犹活也。绎仓公“不交”
“并阴”四字,则知其转易间难逆料矣。诊交之法,又有进退,诸证在《脉经》中。此皆诊 决死生之要,切宜究之。(复得汗以症言,非以治言,故有下之而始得汗者。)
《素问》所言,实止是阴交,于阳交无涉。统称阴阳交者,犹男子阴易、女之阳易,统 称阴阳易也。
<目录>卷一<篇名>虫论属性:三尸九虫,与人俱生,无所假也。外此必有所假而生,如 瘕门之鳖症、蛇瘕、鸡雏,
及诸 门之蜣螂、蚍蜉、蝼蚁等名,皆因饮食而假外之虫气以生。其结于肠胃之募原为 瘕,散 于经络为 也。至若五脏之劳,有五脏之虫,五色之风,有五色之虫,则并不假于外之虫气 以生。若曰人身血肉可化异类,毋乃诞乎!此必假内之虫气以生也。内之虫气,三尸九虫是 也。大抵邪入而与三尸九虫相感,则孕而生虫,犹之六淫之感人,本以人五脏所禀五行气应 之也,夫何足怪!《病源》卷二十三去∶尸虫常接引外邪,为人患害。又阴尸者,初着之状 ,起于皮肤,内卒有物,状如蛤蟆,经宿与身内尸虫相搏,如杯大,动摇掣痛不可忍者,多 因天雨得之。此外邪与尸虫相感之证,风劳生虫,亦犹是也。知此,始可与论尸注、疳蒸诸 大症。若仅执热极风生之说,犹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也。又况以隋唐言虫诸论,为不经 而弃之哉!
<目录>卷一<篇名>温疫总论属性:寒与热为定名,温与疫为虚位。伤寒例虽以温兼正气,疫贴时气,其实温者蕴也。疫者 役也 。苟有蕴蓄在内,而其病如相役使者,不论寒热,皆得称为温疫例,据时称以示别,不必泥 看。能知此义,而后百家之言温疫者,可一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