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沉者,必有留饮。
【留饮之因】始因水饮停积,结成痰饮,日久不化,即曰留饮。夫留者,聚而不散之
谓也。饮留于背,妨督脉上升之阳,而为背寒,少阳肝胆之脉,由缺盆过季胁,饮留于胁,阻绝肝胆
生升之气,故胁下痛引缺盆,留饮胸中,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
【留饮之脉】脉多沉者,胸有留饮;双弦者寒,偏弦者饮。
【留饮之治】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
\x甘遂半夏汤\x
甘遂 半夏 芍药 炙甘草



<目录>卷二\饮症论

<篇名>伏饮

属性:【伏饮之症】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泪自出,其人振振身 剧,名
【伏饮之因】水饮不散,伏于胸中,阻其肺气,则痰满喘咳;阻其中气,则吐发;伏
太阳表邪外束,则寒热背痛;伏于上焦,阻绝清升之气,则目泪自出;饮伏胃家,胃阳凝塞
,不能四布,振振 剧。夫曰吐发,则寒热背痛,可见不发即不吐,不吐即不发矣。以其
有饮内伏,故外邪触之即发也。
【伏饮之脉】左脉浮紧,寒邪束饮;寸脉沉弦,上焦阻绝;关脉沉弦,中脘凝塞;沉
脉主伏,弦脉主饮,沉弦之脉,伏饮之诊。
【伏饮之治】有寒热则病在表,腰背痛则病在太阳,此内有伏饮,外表有邪,当从表
里并治,
吐发等表症,故从表散也。
\x小青龙汤\x 见前溢饮门。
\x木防己汤\x 见前支饮门。
桢按∶以上诸条,《金匮》之论痰饮也,此以脾湿成痰,非比诸痰症,故别之曰痰饮
。夫饮者,即停蓄之水饮也;盖痰因火动而成,饮因水寒所致。



<目录>卷二

<篇名>痰症论

属性:秦子曰∶痰之为病,变化百出,皆内因七情,外感六气,中宫失清化之令,熏蒸结聚而
成,须分所兼之邪治之。有风痰、湿痰、燥痰、郁痰、食积五条。夫湿痰、燥痰,有外感,有内
伤;郁痰、食痰,有内伤,无外感。饮主乎水,寒多热少;痰主乎火,寒少热多。



<目录>卷二\痰症论

<篇名>外感痰症

属性:【风痰之症】头痛身痛,发热恶寒,吐嗽痰沫气逆,此外感风痰症也。
【风痰之因】外感风邪,袭人肌表,束其内郁之火,不得发泄,外邪传里,内外熏蒸
【风痰之脉】浮滑者多。浮数风热;浮紧风寒。若见沉滑,风邪内结。洪大易治,沉
【风痰之治】有风寒、风热之分。外感风寒,宜辛散表邪,如三拗汤,合小半夏汤、

\x三拗汤合小半夏汤\x 治风寒痰嗽等症。
麻黄 杏子 甘草 半夏 生姜
\x小青龙汤\x 见前溢饮门。
\x参苏饮\x 治风痰咳嗽。
人参 紫苏 前胡 葛根 半夏 枳壳 桔梗 广皮 甘草
气逆加苏子、橘红。痰多加半夏、南星。气喘加苏子、前胡。
\x荆防甘桔汤\x 治风热痰嗽。
荆芥 防风 桔梗 甘草 薄荷
\x荆防泻白散\x 治风热入肺,肺风痰喘。
荆芥 防风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目录>卷二\痰症论

<篇名>外感痰症

属性:【湿痰之症】身发寒热,面目浮肿,恶寒头重,身痛不能转侧,呕吐恶心,烦满不渴
【湿痰之因】或坐卧卑湿,或冲风冒雨,则湿气袭人,内与身中之水液,交凝积聚,
所云∶风雨袭阴之虚,病起于上而成积;清湿袭阴之虚,病生于下而生聚。此即湿痰之因也
【湿痰之脉】脉多浮大,浮缓兼风,浮涩主湿,浮滑湿痰,沉滑顽结。
【湿痰之治】身热脉浮大者,宜散风除湿,羌活胜湿汤。胸满脉滑者,宜化痰二陈汤、
\x羌活胜湿汤\x 散表除湿,则痰自化。
羌活 独活 防风 川芎 甘草 本
\x二陈汤\x 消痰利湿。
半夏 白茯苓 广皮 甘草
\x平胃散\x 燥湿化痰。
苍术 浓朴 广皮 甘草



<目录>卷二\痰症论

<篇名>外感痰症

属性:(即火痰)
【燥痰之症】发热唇焦,烦渴引饮,喘咳短息,时作时止,吐咯难出。此外感燥痰之症
【燥痰之因】或亢阳行役,时逢火令,燥热之气,干于肺家,为喘为咳;伤于肠胃,为
【燥痰之脉】脉必洪数。浮数伤表,沉数伤里。左脉洪数,燥伤肝胆;右脉洪数,燥伤肺胃。
【燥痰之治】宜清热润燥,降火化痰,竹叶石膏汤、二母石膏汤、二母二陈汤。
\x竹叶石膏汤\x
石膏 麦冬 竹叶 人参 半夏 知母 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