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火上炎,不足之候,身体不瘦,突然而起者是也。



<目录>卷上

<篇名>肠风便血不同怯症

属性:每见先天不足之人,得肠红便血之症,不肯自认为劳怯,且以为轻病而不治,久久至气
血尽
中州,元气下陷,客风邪火,流入肠胃,气滞血凝,腐败溃乱,而成土崩河决之势。若不速
治,将成大患。治法如何?曰∶不过散其风,燥其湿,
,升其陷而已。散风用炒黑防风、荆芥为主。此二味,生用则能散风于上部,炒用则散风于
二肠,荆芥尤为要药。宽肠行气以炒枳壳为主。止血以炒黑蒲黄、醋炒地榆为主。行瘀以紫
菀为主,兼有调血归经之妙。升陷以升麻、柴胡为主。燥湿以白术、泽泻、茯苓为主。风散
、湿除、气行、瘀消,元阳生发则病自愈。能节劳戒气,贬酒却色,善自调摄,且知起居服
食禁忌,自不复发。更兼以调和气血、补助先天之剂投之,与虚劳血症收功之法同治,终身
可以无患。



<目录>卷上

<篇名>阳虚阴症辨

属性:有男子脾肾气虚,腰膝无力、目眩、耳鸣、形体憔悴、溏泄无度、饮食少进、步履艰难
,似乎阴虚弱症而非也。何以辨之?曰∶不咳嗽,不内热、骨蒸,不潮热、吐红是也。然其
脉必软缓微弱,虚寒之极。治法当回阳返本、健脾益胃、交补心肾为主,则寒谷阳回,万物
发生。



<目录>卷上

<篇名>软懒症辨

属性:有一种软懒之症,四肢倦怠,面色淡黄;或膈中气满,不思饮食。其脉沉迟涩滞,软弱
无力。或表气不清,恶寒发热,当其寒,则脉愈加沉涩;当其热,则脉微见细数。或传里内
热,则脉气沉洪或洪数。总之,定带软弱不清之象。此内伤兼外感,其邪只在肌表筋骨
之间,未深入脏腑,其所感尚轻,故不成伤寒、疟、痢等疾,而为此软弱因循之症也。
久久不治,成硬头黄者居多。若脾虚湿胜者,则成黄肿;若肺气不足者,流入清虚之腑
,则壅为痰嗽;若血少者,迁延岁月,则成内热,或五心烦热,日晡潮热,渐似骨蒸劳热矣。
此症大都得诸藜藿穷檐之辈,间有膏粱之人,因房劳不节,或窃玉偷香,恐惧忧惊,或埋首芸
窗,用心过度,或当风取凉,好食生冷,致风寒传染,郁而不散,乃内伤兼外感而成。其外象
酷似弱症,若察症不的,初起遽投以凉剂、补药,则邪正混淆,不得清彻,以致寒邪闭遏,郁
于经络,而为内热,遂成真病。人家子弟患此,类多讳疾忌医,不便直告人,自认虚弱,见医
者投以清理散邪之品,反不肯服,所以难治,亦难辨也。然则何以辨之?曰∶头不痛,身不热
,不烦嗽,不唾血,但腿酸脚软,蒸蒸内热,胸中邪气隔紧,食不易饥,与之食则食,不与亦
不思,或今日思此物,明日即不喜,又思别物适口,如怯症之尝食劳也。治法∶当其未入里时
,宜和解分消,托之使出,用八物汤加减,去黄芩,加前胡、山楂、陈皮之类。湿胜有痰者,
重以二陈汤,禀气浓者,加枳壳。用此数剂,邪自解散。若邪已入里,难从肌表散去,则宜重在
分消,使邪从小便而出。表里既清之后,以养气、养血之品,培其本源。若起于忧惊思虑者,以
交固心肾之药要其终,则霍然矣。玉芝云∶外感软懒之症,切不可发汗,汗之则虚晕欲倒,以其兼
内伤重也。治宜柴胡、防风、葛根、苏梗、陈皮、山楂、枳壳、泽泻等味主之。小便不利者,加
车前。质弱者,去枳壳。数剂后加丹参,再后加当归。若脾虚下泄者,稍加燥味。若血虚内热者
,少加丹皮、地



<目录>卷上

<篇名>老年怯症难治说

属性:谚有少无风瘫,老无痨瘵之说。故中年以后人,往往有劳嗽、吐血、咳血症,不肯自认
为怯

为其相火易衰,色心已淡,性气已灰,怒气少动故也。若二者不戒,死期更促耳。至于治法
,则从同也。



<目录>卷下

<篇名>虚劳本治方

属性:\x归养心脾汤\x(治梦遗滑精。)
人参 黄 白术 芡实 北五味 甘草 熟地 枣仁 茯神 山药 当归身
参固气,气固则精有摄而不遗。生地滋阴,阴滋则火有制而不浮越。当归养血。芡实固
肾。茯神、枣仁安神宁志。 、术、药、草补气调中,气旺神昌,则精固而病自愈。遗甚加
萸肉、莲须。思虑过度加莲肉。不禁加石莲、金樱膏。足痿加牛膝、杜仲、龟板胶。
\x归养心肾丸\x
生地 熟地 黄 白术 山药 芡实 茯神 枣仁 归身 萸肉 五味 甘草
炼蜜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