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368-王旭高临证医案-第48页

浓至一茶杯,分三次先温服。
此平胃、六君子汤加川贝、榧子也。制法极好。治脾虚湿热 蒸痰阻肺,喉中痰多者,从葛可久白凤膏化出,颇有巧意。服之遂愈。
渊按∶心思巧妙,触发后学不少。
毕 劳心苦志,耗损营阴。阴虚生内热,热胜则风动,由是心悸少寐,头眩咳嗽,晡热朝凉,种种病情,
相因而至。前议甘凉生津,微苦泄热,服后热减咳稀,原得小效。而或谓外感,改 投辛散,杂入消导苦寒,以致咳频汗多。犹云邪未尽达,再欲发 汗。大言不惭,岂非痴人说梦耶!余今仍用甘凉,窃恐见此方者,又訾议于后也。呵呵!
沙参 玉竹 麦冬 地骨皮 茯苓 川贝 豆衣 茯神 钟乳石 悉尼肉 红枣 奚 风邪袭肺,肺气失宣。一月以来咳嗽,上引头痛,乃振动肝胆之阳也。幸胃旺能食,邪未延及 于中。第久恋于肺者,势必渐化为热。乃咳而喉痛、音哑,肺阴为热耗矣。宣风散热,润 肺化痰,是其治法。然非数剂所能治。盖风入肺系,祛之亦不易也。
牛蒡子 马兜铃 川贝 桔梗 杏仁 生甘草 海浮石 蛤壳 阿胶 桑叶 枇杷叶 另∶蛤粉一两,青黛二钱,蝉蜕七分,共三味,研为细末。分七服,药汁调下,每日一服。
肺阴已伤,引动肝阳,咳作头痛,青蛤散颇合。皂荚子不可用,恐劫液也。
戴 五脏皆有咳,总不离乎肺。肺为娇脏,不耐邪侵,感寒则咳,受热则咳,初起微有寒热,必夹 表邪。邪恋肺虚,脉形空大。前方降气化痰,保肺涤饮,俱无少效。据云得汗则身体轻 快,想由肺气虽虚,留邪未尽。补虚而兼化邪,亦一法也。用钱氏法。
牛蒡子(元米炒) 马兜铃 杏仁 阿胶(蛤粉炒) 苏子 桑白皮 款冬花 炙甘草 茯苓 桑叶 枇杷叶 沈 脉虚软而似数,内伤虚弱奚疑!夫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虚处受邪,其病则实。咳嗽虽由外感,而 实则因于气虚。以为风寒固不可,以为虚损未必可。玉竹饮子主之。
玉竹 杏仁 苏子 桑白皮 款冬花 旋复花 沙参(元米炒) 象贝 橘红 枇杷叶 岑 烦劳疲极则伤肝,肝伤则气逆而上迫,为胁痛,为咳嗽。
秦氏所谓先胁痛而后咳者,肝伤肺也。治法不在肺而在于肝。夏令将临,恐有失血之虞。
旋复花 桃仁炭 杏仁 川贝 苏子 冬瓜子 黑山栀 丹皮 郁金 苡仁 枇杷露 祝 咳嗽夜重,风寒伤于肺,劳碌伤于肾。肾气上逆,故重咳于夜也。
前胡 杏仁 象贝 橘红 半夏 旋复花 紫菀 茯苓 沉香 沙苑子 渊按∶治风寒则可矣,治肾虚则未也。
某 咳嗽白痰味咸,是肾虚水泛为痰也。小便黄,阴虚内热。
初起虽有风寒,日久亦从热化,而元气渐虚矣。今从肺肾图治。
沙参 玉竹 橘红 甜杏仁 茯苓 川贝 紫菀 蛤壳 金狗脊 十大功劳 平 病起伤风咳嗽,邪留肺系。久咳伤阴,火起于肾,上冲于心,心中热痒则咳甚而肤热,迨火降则热亦 退而稍平。其所以发热者,由于阴虚也。惟胃纳甚少,滋阴之药不宜过,当以金土 水三脏皆调。立夏在前,冀其热减为妙。
大生地(蛤粉拌捣) 阿胶(米粉拌炒) 怀山药 炙甘草 川贝 五味 子茯苓 牛蒡子 丹皮(炒焦) 橘红 紫菀 枇杷叶 仁渊曰∶咳嗽一证,最为难治。外感固不可擅用清滋,即内伤之咳,亦未可擅用冬、地,须察其病因在 何脏腑而施治。疗久咳必先顾其胃气,未有胃不顺而咳可愈者。经谓∶十二经皆有 咳,非独肺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则肺寒。肺寒则内外 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此言外感之咳,从感寒饮寒而起,邪由皮毛而内合于肺,
或散或温或凉,从肺主治。其饮热受热者,亦可隅反。若内伤之咳,则五脏十二经皆有,断不可专治其肺。
盖咳在肺,所以致咳不在肺。五脏六腑苟有一气之逆,触动肺气,即能作咳。医经 旨“聚于胃、关于肺”二语,深得咳嗽要言。夫胃有五窍,如闾里门户。水谷入胃,渣滓由下脘传小肠,水 液即从旁窍而出,传布三焦,由中焦蒸化,至上焦为津液,渗下焦为便溺。今脏腑之 气失顺,逆击于肺作咳,胃窍之水饮不能尽化津液,聚于上脘而为痰涎,寒则痰稀,热则痰浓。前人论脾乃 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今读西国医书,谓咳痰不从肺出,即从胃脘而来。证以经 文“聚于胃、关于肺”二语,始知前人所论非是。按前贤论咳嗽 者甚多,至“聚于胃”三字,从未论及,岂《内经》此言漫无着落耶?今得西医剖视之书,益见《内经》
之精。至何脏何腑之逆,虚实之辨,当详参脉证。经文于此尤为精细,不难按证用药。
兹集外感内伤为一编,读者宜细绎之,勿混治也。
<目录>卷之四<篇名>疝气门属性:某 先天不足,肾气虚寒,膀胱失化,肾囊胀大,疝气上攻,呕吐不止。防其发厥。
肉桂 金铃子 乌药 巴戟肉 胡芦巴 半夏 吴茱萸 泽泻 小茴香 荔枝核 又末药方∶ 棉子肉(四两,炒) 小茴香(二两,盐水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