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故寻常泻火清火之药,不能治其燔灼。多饮而不能润其烦渴,多食而不能充其肌肤 者,固为邪火不杀谷,实由肺金治节无权,脾土虽转输运化,肺不能洒陈散精,以充灌六腑五脏,营卫失滋生 之本,致愈食愈瘦,并不能通调水道,膀胱气化失其常度,小便如膏如油,致愈饮愈渴。夫肺为相 傅,主一身治节。饮食转运,虽赖脾胃,而宣洒通调,则在相傅。今饮不支渴者,乃气不化津以蒸溉上焦也;
饥不充肠者,乃气不化液以周灌脏腑百骸也。金病而水绝其源,火益炽而消益甚。夫肾为水脏,为阴阳之窟 宅而藏五液。五液既损于前,母气复伤于后,一伤再伤,而病独重焉。是以仲圣肾气丸最有深意 焉。《金匮》云∶饮水一斗,小便亦一斗,肾气丸主之。不治其肺燥而治其肾燥,不独治其肾之阴,并治其 肾之阳。盖肾之阴不化,由肾之阳不腾。熟地、丹皮滋肾之阴,而佐以附、桂蒸肾之 阳,使肾阴充而肾阳升,中焦上焦均得其蒸化之力,所谓云腾致雨,品物流行,治肾即所以治肺也。若夫上 中下之分,在肺脾所伤之浅深多少。肺伤重则多上消,脾伤重则多中消,而下消则无乎不在,盖三消以肾为主也。
<目录>卷之三<篇名>痰饮门属性:吴 饮停中脘,脘腹鸣响,攻撑作痛。大便坚结如栗,但能嗳气、不能矢气,是胃失下行,而气但上 逆也。和胃降逆、逐水蠲饮治之。
半夏 淡干姜 陈皮 茯苓 泽泻 白芍 旋复花 代赭石 甘遂(去心面包煨) 川椒(炒出汗) 焦六曲 潘 肛有漏疡,阴津先损于下。兼以嗜酒,湿热又盛于中。继因劳碌感寒,寒入肺经,与胸中素盛 之痰湿相合,咳嗽,呕吐清水,而成痰饮为患。仍饮烧酒祛寒,宜其血溢矣。况内热脉 数,阴津亦亏。欲蠲痰饮,恐温则劫其阴;欲除内热,恐清则加其咳。宜和胃降气。
生苡仁 紫菀 白扁豆 茯苓 款冬花 川贝母 郁金 杏仁 蛤壳 十大功劳 又 阴虚痰饮,逢暑既不可温,又不可清。舌苔粘腻,当和中化痰,兼以摄纳肾气。
二陈汤加杏仁。肾气丸一钱,都气丸二钱,相和,开水下。
渊按,暑天何尝不可用温?惟痰饮见吐血,以为阴虚,不敢温耳。其实血从烧酒伤胃而来,尚非真正阴虚。
又 咳呕清水,痰饮之病。脉细数,内热,阴虚之候。治痰饮宜温,治阴虚宜滋,药适相背。肝肾为 子母,不妨补母以益子;而胃土又为肺金之母,又当和胃以化痰。拟滋燥兼行,仿东垣法而不碍。
大熟地 冬术 阿胶 五味子 淡干姜 泽泻 茯苓 半夏 肾气丸 某 痰饮咳嗽,脾胃两亏。柯氏云∶脾肾为生痰之源,肺胃为贮痰之器。近增气急,不得 右卧,右卧则咳剧,肺亦伤矣。素 患肛门漏疡,迩来粪后有血,脾肾亏矣。幸胃纳尚可,议从肺脾 肾三经合治。然年近六旬,爱养为要,否则虑延损症。
熟地(砂仁末拌炒) 半夏 陈皮 五味子 川贝母 阿胶(蒲黄拌炒) 炮姜炭 冬术 归身炭 款冬花 此金水六君煎合黑地黄丸,加阿胶、款冬、川贝三味,补金水土三虚,上能化痰,下能止血。
虽有炮姜,勿嫌温燥,有五味以摄之。
周 饥饱劳碌则伤胃,寒痰凝聚,气血稽留,阻于胃络,而胃脘胀痛,呕吐粘痰,殆无虚日。倘不加 谨,恐成胀满。
异功散去甘草,加炮姜、熟附子、良姜、蔻仁。
又 温胃化痰,从理中、二陈、平胃三方化裁。
六君子合附子理中,加川朴。
又 寒积中焦,胃阳不布,痰饮窃踞。为胀为痛,为吐为哕。法当温运中阳。但病根日久,必耐服药乃效。
六君子合附子理中去草,加川椒、白蔻仁。
又 中虚非补不运,寒饮非温不化。益火生土,通阳蠲饮,苓桂术甘汤主之。附子理中汤亦主之。
苓桂术甘汤合附子理中去草,加半夏、陈皮、蔻仁。
又 病有常经,方有定法。药已见效,无事更张。袁诗云∶莫嫌海角天涯远,但肯扬鞭有到时。
附子理中合二陈汤,加老生姜,老桂木。
渊按∶倜傥风流,足征读书功夫。
徐 痰饮伏于胸中,遇寒则咳而喘,心嘈气塞,头眩腰 。年逾五旬,天癸当去而不去,是气虚不能 摄血也。夫气本属阳,阳气日衰,痰饮日盛。法当通阳气以祛水饮之寒。仲景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也。
二陈合苓桂术甘,加款冬、杏仁、蛤壳、沉香。朝服都气丸二钱,肾气丸一钱,开水送下。
秦 痰饮咳喘,脘中胀满,时或微痛。虽肺胃肾三经同病,
而法当责重于脾。盖脾得运而气化,则痰饮有行动之机也。
半夏 陈皮 泽泻 茯苓 杏仁 川朴 补故纸 干姜(五味子同研) 胡桃肉 渊按∶痰饮病轻则治肺脾,重则治肾。数方皆治饮正轨。
又 痰饮停于心下,上则喘咳,下则脘胀。多由清阳失旷,痰浊内阻。转胸中之阳以安肺,
运脾中之阳以和胃,咳喘与胀满当松。
栝蒌皮 茯苓 陈皮 薤白头 川朴 半夏(姜汁炒) 干姜 泽泻 枳实(麸炒)
胡 痰饮久留于肺胃,或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