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朴腹中似硬加砂仁三分
按此用升浮扶持胃气抑肝清脾药也
参术调中汤泻热补气止嗽定喘和脾胃进饮食
黄 (四分) 桑白皮(五分) 人参 甘草(炙) 白茯苓(各三分) 五味子(二十个) 白
术(三分) 地骨皮 麦门冬 陈皮(各二分) 青皮(一分)
上 咀作一服水煎大温服早饭后忌多言语劳役
按论云内经曰火位之主其泻以甘以黄 甘温泻热补气桑白皮苦微寒泻肺火定喘故以为君
肺欲
收急食酸以收之以五味之酸收耗散之气止咳嗽脾胃不足以甘补之白术人参炙甘草苦甘温补脾
缓中为臣地骨皮苦微寒善解肌热茯苓甘平降肺火麦门冬甘微寒保肺气为佐青陈皮苦辛温散胸
中滞气为使也
升阳益胃汤治脾胃虚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干舌干饮食
无味
大便不调小便频数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当以升阳
益胃名之
羌活 独活 防风(各半两以秋旺故以辛温泻之) 柴胡 白术 茯苓(渴者勿用) 泽泻
(各
三钱) 黄 (二两) 人参 半夏 甘草(炙各一两) 黄连(一钱) 陈皮(四钱) 白芍(五钱
何故秋旺用参术芍药之类反补旺脾胃虚则肺俱受邪故因时而补易为力也)
上 咀每服三钱水煎入姜枣温服早饭后或加至半两服药后如小便罢而病加剧是不宜利小
盒饭
少去茯苓泽泻若喜食初一二日不可饱食恐胃再伤以药力尚少胃气不得转运升发也须薄味之食
或美食助其药力益外浮之气而滋其胃气慎不可淡食以损力而助邪气之降沉也可以小役形体使
胃与药得转运升发慎勿大劳役使气复苦脾胃得安静为佳若胃气稍强少食果以助谷药之力经云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者也
双和散补血益气治虚劳少力
黄 川芎 当归 熟地黄(各一两) 官桂 甘草(炙各七钱半) 白芍(二两半)
上为粗末每四钱入姜枣水四盏煎温服
论云治大疾之后虚劳气乏者以此调治不热不冷温而有余
调中益气汤夫脉弦洪缓而沉按之中之下得一涩其证四肢满闭肢节烦疼难以屈伸身体沉重

心不安忽肥忽瘦四肢懒倦口失滋味大小便清利而数或上饮下便或大便涩滞不行一二日一见夏
月飧泄米谷不化或便后见血见白脓胸满短气咽膈不通安卧嗜睡无力不思饮食
升麻(二分) 黄 (一钱) 甘草(半钱) 苍术(四分) 木香(一分) 人参(五分) 柴胡
橘皮(各二分)
上 咀作一服水煎食前热服
如时显热躁是下元阴火蒸蒸发也加生地黄黄柏如大便虚并不得或大便了而不了腹常逼迫
血虚血涩也加当归身
白术和胃丸治病久不能食而脏腑或结或溏此胃气虚弱也常服则和中理气消痰去湿和脾胃
进饮食
浓朴(制) 半夏(各一两) 白术(一两二钱) 陈皮(八钱) 槟榔 枳实(各二钱半) 木
香(一钱) 人参(七钱) 甘草(炙三钱)
上为细末生姜汁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三十丸温水送下食远服之
宽中进食丸滋形气美饮食
神曲(炒五钱) 甘草(炙一钱) 木香(五分) 草豆蔻仁(五钱) 枳实(炒四钱) 半夏(
七钱
)人参(一钱) 干生姜(一钱) 青皮(一钱) 陈皮 白术 白茯苓 泽泻(各二钱) 猪苓(
一钱) 砂仁(一钱半) 大麦芽(一两)
上为细末汤浸蒸为丸如桐子大每三四十丸温米饮下食远服之
浓朴温中汤治脾胃虚寒心腹胀满及秋冬客寒犯胃时作疼痛
浓朴(制) 陈皮(各一两) 茯苓 草豆蔻 甘草(炙) 木香(各半两) 干姜(二钱)
上为粗末每五钱入姜煎食前服
论云戊火已衰不能运化又加客寒聚为满痛散以辛热佐以苦甘以淡泄之气温胃和痛自止矣
按此三方又消导之剂也
益胃散治服寒药过多或脾胃虚弱胃脘痛(又名温胃汤)
白豆蔻 姜黄 干生姜(各三钱) 泽泻 砂仁 甘草 人参 浓朴 陈皮 黄 (各七
钱) 益智仁(六钱)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煎温服如脉弦恶寒腹痛乃中气弱也以仲景小建中加黄 钱氏异攻散
加芍药选而用之
沉香温胃丸治中焦气弱脾胃受寒饮食不美气不调和脏腑积冷心腹冷痛大便滑泄腹中雷鸣
霍乱吐泻手足厥逆大便利无度又治下焦阳虚脐腹疼痛及疗伤寒阴湿形气沉困自汗
沉香 甘草(炙) 良姜 当归 吴茱萸 人参 木香 茯苓 白术 白芍(各半两) 附
子(炮) 巴戟(酒浸) 干姜(炮) 茴香(各一两) 官桂(七钱) 丁香(二钱)
上为细末用好醋打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五七十丸热米饮空心下日二服忌一切生冷物
按此治肾之脾胃虚寒药也论云凡脾胃之证调治差误或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