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 半夏(各半两) 赤茯苓(三分)
上咀四钱姜七片煎
丁香半夏丸治心下停饮冷痰
槟榔(三分) 丁香 半夏(各一两) 细辛 干姜 人参(各半两)
上细末姜汁糊为丸每服三十丸姜汤下
机要姜桂丸治寒痰
南星 半夏 官桂(各一两)
上细末糊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姜汤下
按以上三方治寒燥痰温中散表寒之药也



<目录>卷四\痰饮治法

<篇名>理气之剂

属性:局方四七汤治七情气郁结聚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并治中脘痞
满痰涎
壅盛上气喘急
紫苏叶(二两) 浓朴(三两) 茯苓(四两) 半夏(五两)
上锉生姜枣煎服
百一选方三仙丸治中脘气滞痰涎不利
南星 半夏(各五两用姜汁作面) 香附(五两)
上末糊丸桐子大每服四十丸姜汤下
机要去香附加橘皮名玉粉丸治气痰
指迷茯苓丸治中脘留伏痰饮臂痛难举
半夏(二两) 茯苓(一两) 枳壳(炒半两) 风化硝(二钱半)
上末姜汁糊丸姜汤下三十丸
按以上三方用南星半夏所以胜痰而兼用诸气药即严氏顺气则痰自下之意然紫苏枳壳肺气
药也浓朴脾胃气药也香附肝气药也随脏气而用不可不分



<目录>卷四\痰饮治法

<篇名>降气坠痰温补之剂

属性:局方苏子降气汤治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痰涎壅盛
俞山人降气汤治同前
黑锡丹治痰气壅盛上盛下虚心火炎炽肾水枯竭灵砂丹治上盛下虚痰涎壅盛此药最能镇坠
升降阴阳(四方并见本方)
按以上诸方并系类聚温热之药而出证皆云治上盛下虚气不升降夫所谓盛者即心火之炎虚
者即
肾水之弱火炎水弱则有升无降故津液涌而为痰涎于上今以金石丹药湿热香燥之药而欲补下焦
之虚如抱薪救火尔若以为下焦阳虚而议治者亦非也夫阳火之虚则阴水必盛痰涎津液自然随气
而降又何必用此药也
金匮肾气丸治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方见补虚门)
按仲景以肾虚有饮故用此补肾逐水以其中有泽泻茯苓故也而严氏以此方治肾虚寒而不能
摄养
肾水使邪水溢上多吐痰唾夫肾既虚寒则阳火必盛未审所录摄养肾水者何物耶夫肾水乃天一所
生人之根蒂痰涎乃津液败浊而成岂可直指肾水不摄而邪水溢上耶若云肾水虚弱阴亏难降使津
液败浊而为痰水故用此药于义则明白矣
谨按痰病多生于湿故古方多用南星半夏之类然亦有所挟之邪故药有风寒暑湿之异又人身

有上下表里故在表者汗之在里者下之在上者涌之在下者分利之治饮之法可谓详矣或曰陈无择
以大小青龙五苓承气为外因参苓八味参苏为内因十枣葶苈大小半夏控涎破饮为不内外因今吾
子所编诸方意不侔此何也予曰大小青龙外因之表药五苓承气外因之里药也参苓八味内因之里
药参苏饮内因之表药也十枣葶苈控涎破饮不内外因之下药也大小半夏不内外因和中药也彼以
三因立论故叙药止以所因为主而不分其表里内外之异今予以表里内外分类诸方则难拘其所因




<目录>卷五\滞下门

<篇名>肠生死脉法

属性:内经曰肠 便血身热则死寒则生肠 下白沫脉沉则生浮则死肠 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滑
大者生悬涩者死以脏期之又曰阴阳虚肠 死又曰泄而脱血脉实皆曰难治
按此云生死亦是大概言之必须更兼证以详审之下同
脉经云肠 下脓血脉沉小流连者生数疾且大有热者死又肠 筋挛其脉小细安静者生浮大
紧者死
严氏云凡下利之脉微小者生浮洪者难治肠 下脓血者脉宜滑大若弦急者死



<目录>卷五\滞下门

<篇名>仲景治痢大法

属性:下痢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下痢手足厥冷无脉者灸

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下痢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下痢脉数有微热汗出令自愈设脉紧
为未解 下痢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瘥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下痢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 下
痢气蔽者当利其小便 下痢腹胀满身体疼痛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攻表宜桂枝汤 下
痢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 下痢脉迟而滑者实也痢为未止急下之下痢脉反滑当有所去下
之安 下痢不欲食有宿食者当下之 下痢腹满痛为寒实当下之 下痢腹坚者当下之 下痢谵
语有燥屎当下之 下痢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急下之 下痢已瘥至其时复发者此为下未尽更
下之安 下痢脉大浮弦下之当自愈 风寒下痢者不可下下后心下坚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