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1940年6月又出三版,由民友印刷公司印刷,章氏医寓发行,上海千顷堂及中医书局分售。但印数不多,解放后未曾再版,目前社会上已很少流传。故书中观点,已罕为人知,现提要钩玄,作一简介。
一,撰写宗旨
《温热辨惑。自序》说:“余弱冠时雅好方术,初读《伤寒论》,无所得,废然而返。后得天士鞠通之书,喜其清浅入时,以为道在是。越十年,从恽师铁樵氏受业,乃知误入歧途。”章氏认为:在外感热病学方面,当时派别歧出,人自为说,唯陆九芝“于温热病,说理纯正,独排众异,伤寒温病,真理未泯,赖有此书。”但由于紫色夺朱,初学不能辨,而人又每先入为主,致“入此同样之魔道者不知几千万人,顾如吾知误而返者不知几何人。”有慨于此,故他力辟叶、吴学说之谬,阐明陆氏学说之理,“为后世辟榛莽启坦途。”这就是《温热辨惑》的撰作动机。
二、学术渊源
继明末吴又可著《温疫论》,顾景文撰《温证论治》,叶派学说,影响日广,人多不宗仲景之学。吴氏认为《伤寒论》为外感风寒而设,但伤寒稀有,故屠龙之艺虽成而无所施,及其临证,就只好指鹿为马。《温病条辨》中也多次谈到;《伤寒论》专为伤寒而设,此仅六气中之一气,其余五气,概未之及,故以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是御风以絺,指鹿为马,殆试而辄困。《伤寒大白》则认为伤寒唯北方冬月有之,江浙东南,患此绝少。按照这种观点,《伤寒论》已无甚大用,这是最为明白不过的了。陆九芝、恽铁樵等人,从维护仲景学说出发,对此大有异议,他们以温热学派中影响最大的叶氏学说为重点,进行了猛烈抨击,乃造成伤寒学派与温热学派的激烈争鸣,余波迄今未绝。章氏从学于恽铁樵,恽氏遵循陆九芝之学,故《温热辨惑》之学术渊源,与《世补斋医书》、《温病明理》,一脉相承。它与祝味菊之《伤寒质难》、谢诵穆之《温病论衡》、张山雷之《湿温病古今医案平议》,以及孔蔼如之《鞠通发挥》,《孟英问难》等,同是研究该派学术思想之重要著作。
三、全书概况
《温热辨惑》近6万字,文笔犀利,措词激烈,是一本极力攻排叶、吴之学的专著。书共上、中、下、附四篇。上篇为病理总论,分“温病之歧途邪说”,“温病之真际定义”,“温病之发热原理”,“温病之病理定名”等四章。中篇为诊断概要,分“温病之主病证候”,“温病之兼见证候”,“温病之特殊证候”,“温病之脉舌证候”等四章。下篇为方剂汇说,分“解表剂”,“清热剂”,“和解剂”,“攻下剂”,“化湿剂”,“清暑剂”,“清补剂”,“温中剂”等八类。附篇为温病治案举例,共载医案十三则,“聊示治疗与理论相印证”。书面由恽铁樵题签。书首有恽氏及陆渊雷所作之序和作者自序。现上海曙光医院图书馆等有藏本。
四、内容特点
章氏认为《世补斋医书》中驳斥叶氏之学的几个篇章,最为精惊,他曾想将这几个篇章单独抽出重印,命名为《世补斋精华集》,但未果。他说:“自叶天士、吴鞠通之书流传于后世,晚近时医,伤寒温病几于不能分别,一例以豆豉、豆卷、石斛、冬桑叶、甘菊花等药,应付一切热病,举国皆然,浸成一派,推崇天士者,谓可以配享仲景,奉鞠通之《温病条辨》,若天书秘宝,三焦之说盛行,六经之旨遂废,天土鞠通始作俑,王孟英章虚谷之徒,复从而铺张扬厉,致造成今日医学晦盲否塞之现状。”他还说陆氏痛诋叶吴之后,仍不迷途知返的时医,是江湖庸伧。从此可见,章氏对叶吴学说的抨击,不略逊于陆九芝、恽铁樵,张山雷诸家。采撷陆恽诸氏之说,加以发挥,猛烈抨击叶吴之学,这可以说就是《温热辨惑》内容之一大特点。
五,论点举隅
1·伏气发温为臆造之说:章氏之时,喻嘉言,叶天士两派之学最为流行,而伏气发温之说详自喻氏,章氏认为:“自此说行,温热病遂有魔障”,故他通过裁剪方星岩、刘松年、恽铁樵诸家之说来驳斥伏气发温之论,认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乃是“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之互词,捏造伏气发温说,只能为“温病多一条歧路”。
2·清轻疗法不足愈大病:章氏认为喻氏伏气说虽谬,但用药却不轻泛,麻、桂、附、辛、芩、连、膏、黄、习见应用,时医不敢学步。而叶派清轻之法,成则可以居功,败则可以卸过,社会懵懂,不能审辨,时医觅食,甚觉方便,所以“叶派之说尤为流行。”但实则清轻疗法,只能医治小小感冒,轻证肺胀之类,陆九芝对此详有论述,故章氏在书中不嫌行文笨重,大段节录,以表明自己“清轻疗法不足故大病”的论点。
3·温病本隶于伤寒论中:章氏说:“温热病皆从伤寒来,伤寒是病之初,温热是病之既”,“昧者不知此旨,以为风与寒是《伤寒论》中病,而于温热病谓不可用《伤寒论》中方,将温病剔出于《伤寒论》之外,另为之著书立论,谓仲景书详于治寒,略于治温,不见论中有芩,连、膏、黄之方,怪诞荒谬,莫此为甚。”章氏继承了恽氏关于温病分为伤寒系温病与非伤寒系温病的说法,将非伤寒系温病归纳为五种,并认为伤寒系之温病即伤寒之